今年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将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我国把今年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中国主题在呼应世界主题的同时,更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呼吁人人行动起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共创绿色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信阳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淮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更要积极发挥优势,共建生态文明,推进持续发展,为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建设生态文明势在必行

(一)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之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而且是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不对后代人的利益和需求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是转变方式之需。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既是我国探索科学发展的经验总结,又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们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推进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建设,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升。信阳先后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四连冠。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越来越重。信阳要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成为中原经济区区域增长极、战略支撑点和改革试验区,就必须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解决好生态环境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三)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之盼。人与自然保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下转第四版)共建生态文明 推进持续发展

(上接第一版)喝到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成为民心所盼、民心所向的一件大事。因此,我们在努力提高综合实力、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要用更多的精力创造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幸福。

二、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做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群众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为内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做,要从现在做起,从正在做的做起,从能够做的做起。

(一)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建设特色集聚区。依托产业集聚区,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着力打造高端制造、新型建材和绿色食品三大产业基地。高端制造业方面,重点发展以航天航空配件、汽车配件、火车配件和钢铁生产铸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电子产业园为载体,以信息家电、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器、下一代网络技术及服务等为代表的电子产业集群;以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为基地,三年内完成投资175亿元,打造中部地区家具产品制造和分销中心,打造现代家居产业集群。新型建材业方面,重点发挥上天梯非金属矿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资源优势,围绕节能保温建材产业开发,力争用三年时间,把上天梯产业集聚区建成世界最大的新型建材加工生产基地。绿色食品业方面,做大做强粮食加工、畜禽产品加工、茶叶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油脂、水产品、饮料、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把信阳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茶产销基地、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畜禽生产加工基地和粮油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二是建设绿色农业谷。充分发挥信阳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原产地保护基地,开发培植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逐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地、节药、节能农业,倡导多极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建立起"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推动由动物、植物资源组成的二维农业结构向由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组成的三维新型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建设生态枢纽城。打造山水生态城市连绵带。加快推进信阳新区规划建设,打造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宜居城市和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中心城区辐射、县城带动、重点镇支撑的沿宁西铁路山水生态城镇组团连绵带。打造文化旅游中心。重点推进河南省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把信阳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胜地。打造商贸物流中心。发挥信阳市区和潢川两个铁路、高速、国道三重交叉枢纽的优势,重点依托京广、京九和宁西三大通道,以国际茶城、国际商贸城、国际家居产业小镇、国际汽车城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力争把信阳尽快建成中原经济区南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争创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市。

(二)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并举并重,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型社会。一是构建安全生态保障体系。积极实施淮河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饮用水源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淮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濒危物种保护"、"中-欧生物多样性综合保护"等国际合作项目,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统筹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健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二是构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我市地处淮河上游水环境敏感区,国家和省对我市的环境质量要求很高、标准很严。今后,我们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抓好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五个关键环节,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三是构建资源持续利用保障体系。重点抓好三个坚持:坚持环境优先为第一原则。在进行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区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依法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坚持可持续利用为第一要求。在区域资源开发上,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状况和治污成本,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举措,探索建立环境资源的限额分配、有偿转让机制,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清洁能源生产和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使环境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持环评为第一审批。在项目准入上,绝不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绝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绝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绝不让产业集聚区成为新的污染源。

(三)提升生态文化。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一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不同层面入手,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健全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家风;通过学校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通过社会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生态道德素养。二是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入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企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中来,积极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中国水周"、"全国土地日"、"中国植树节"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传活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引导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三是培育生态文化品牌。进一步发挥信阳南北文化兼融的优势,加强信阳山水文化、大别山民俗文化、淮上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根亲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产品,扩大信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建设生态社会。一是建设民主法制体系。弘扬公平正义是维持良好社会生态的基本法则。要维护社会成员的平等地位,尊重公民基本权利,公平合理地处理社会利益关系。要努力缩小城乡群众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消除就业歧视、农民工待遇不公等现象。要更加注重社会分配公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切实保障群众权益,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二是建设社会安全体系。坚持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抓好平安信阳建设和安全生产。要高度重视事关群众生命安全健康的工作,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市场监管,排查安全隐患,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各级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事故。同时,要努力提升社会诚信、市场诚信以及政府的公信力,促进社会良性有序发展。三是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切实加强12345市长热线和12369环保热线两个平台建设,畅通群众环境诉求通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监督、支持、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饮用水源保护、重点区域和行业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企业废水污染等环境热难点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建设生态文明重在持续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贵在坚持、重在持续,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合力,科学推进。

(一)科学规划。要将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目标措施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城镇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制定工作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以科学的规划、精细的设计、周密的部署,引导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创新机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生态文明的理念,不断探索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尤其要创新社会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把治理和保护环境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市建设。

(三)合力共建。建设生态文明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需要形成广泛共识,凝聚全社会智慧,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全力推进。各级政府要发展主导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中,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坚持从我做起,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积极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者、推动者。

共建生态文明,推进持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争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征程中,在建设魅力信阳的进程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把今天的共识变成明天的行动,把今天的愿景变成明天的现实,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为魅力信阳持续发展注入无限活力,使我们信阳魅力无限、魅力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