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何景明已经故去500多年了,无论怎样,他是不可能再复活的。但在2011年的某月某日,何景明真的是又将“活”了过来,既是悄悄地又是大张旗鼓地“凤凰涅槃”了。欣闻此讯,恐怕所有信阳人都值得庆贺一番。

据《信阳日报》民生新闻报道,5月11日,位于浉河区金牛山办事处的何景明文化公园项目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即将开园。报道说,自去年何景明文化公园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金牛山办事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支持何景明文化公园建设。截至今年5月10日,何景明文化公园项目已投入建设资金1760万元,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仿古街1号楼、5号楼、6号楼基础施工已完成70%,其中1号楼一层基础框架已完成40%;荷花池挡水坝桥体基础施工已完成20%;游园景点之一的桃园景点六角亭主体施工已完成92%。

笔者之所以把这则短消息照录于此,原因有二。一是这确为全市人民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何景明何许人也?他是我们家乡人,是明代“前七子”和“四大家”的首领,也是“后七子”的开山人物。在他短短的39年人生中,就写了380首讴歌家乡的诗作。说这是大事,并不为过。大就大在何景明其人、其文、其精神文化价值、其爱国爱家情怀等,在当时和历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试问,此等人物,信阳有几?二是想当年何家祠堂何等气派,何景明文化现象影响何等远大。日本等国家何景明研究会的专家们因仰慕其人,很早就来到信阳拜谒何景明的陵墓、参研何景明的诗文精神。然而,自打“十年浩劫”惨遭厄运以来,虽有我市文物部门多方奔走呼吁,何景明陵园却枯草依旧、荒冢孤寂,无人问津。对此,笔者曾经写过一篇“何景明何时出名”的短文,微言吁请,却如石沉大海,杳无消息。今日得见我市不惜花费巨资建设何景明文化公园,并且竣工在即,笔者欣慰何如?全市人民又欣慰何如?

这种欣慰,并不是源于何景明真的会“复活”,而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文化精神的挖掘和再造,让何景明的人格品质、诗文精粹和爱国爱家情怀得以发扬光大,从而让信阳人在文化上有了归依和学习的范本,也让信阳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致断裂而且增厚,同时,还可以为信阳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一个值得骄傲的品牌。我们经常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倘若失去了何景明,信阳的文化即使再现代化,也是残缺的。

今天,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何景明终于要“复活”了,这不仅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的欣慰,更是80后、90后们的欣慰。作为信阳人,欣慰之余,笔者在猜想中许愿:希望何景明文化公园在创新中千万不要“离题”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