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君
中国古代有位诗人,年轻时一心想着一鸣惊人,期盼别人称赞自己的诗才,即使在毫无兴致的情况下,也强制自己作诗,逼着自己苦吟,费尽精力,拈断胡须,推敲字句,弄得人生索然寡味。到老时大彻大悟:“人生有何味,一生虚自囚!”后来放手写去,全不管舆论褒贬,想写便写,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才真正尝到了创作的乐趣,后来果真写出了传世之作。
作诗如此,做人、处世又何不是如此!
只可惜还有多少人至死不悟,一生把自己囚在虚名中:为别人称赞而做事,为别人的恭维而旅游,为别人夸奖而写诗,为别人的……一生都为了别人……花尽了自己所有的快乐,买回个虚名,一生都为别人而活,一生何曾为自己活过一天?到头来,人生空走一遭,至死也没真正体会到做人的快乐,岂不可悲!
最可悲的是,这虚名不仅使我们自己人生索然无味,也害了我们的后代。
看看当今的家庭教育吧。一个孩子,一出生就被功名所缠绕。两三岁时,家长就开始教其背唐诗、宋词,学英语单词,三四岁进得幼儿园来,就要参加多种业余学习班,学绘画、学音乐、学外语、学诗词、学数学……课程繁杂。
我们知道,儿童时代应该是美好的,充满着无数的幻想,童年的色彩应是多彩的,爱玩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可现在的儿童如果长大后,回首自己的童年,还有多少值得回忆的?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那长吟的鸣蝉、菜花上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那低唱的油蛉、那独自弹琴的蟋蟀们……”这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他们什么也不曾有。有的只是:为父母而活,在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下,背着厚重的希望,很小就学会说大人的话、想大人想的事。有的只是:家长见别的孩子成了扬名海内外的钢琴家,父母节衣缩食给自己买了架钢琴;见别的孩子拿了奥运金牌,父母开始逼着孩子学跳水、练体操、学打球。别的孩子几岁就开始出书,父母开始逼着孩子写作文,写日记。目的只有一个:出名,出名,成名成家。
报上载,某个孩子因受不了繁重的课业压力而自尽;因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被父母捆绑致死……这样的事例,在如今已不算什么奇闻。
别再活在虚名中,别总为别人而活,为自己活一回吧,千万别虚度了光阴,放下包袱,好好享受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