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柳
在美丽的竹竿河畔,有一位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称号的民政与劳动保障所所长,他十多年如一日情注民生,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政所,变成全国闻名的先进集体,并先后被省、国家评为民政工作先进乡镇。他就是罗山县竹竿镇民政与劳动保障所所长、全国“中华孝亲敬老之星”赵国群。
罗山县竹竿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全镇农业人口近5万人,农村五保老人达343人,其中70岁以上高龄五保老人占63%。在竹竿镇十多年的岁月里,赵国群经常进村入户,走访五保老人,了解老人的生活。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在赵国群心里,老人就是他工作的“精神支柱”。1998年,他调入这个所担任所长,当他看到全镇没有一个像样的敬老院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老人建设一座像样的敬老院。从下定决心那一刻起,为了解决全镇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福、老有所为”的问题,赵国群决定以建设敬老院为重点,强力推进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为此,他结合实际,主持制订了《镇敬老院建设和五保老人集中供养5年规划》,采取新建、改建、扩建并举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500多万元,先后建起3所敬老院,养老床位达到220多张。为了照顾好五保老人的生活,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给每个敬老院的房间都铺设了防潮地砖,院里配备了老人活动室、娱乐室、医疗室、餐厅、洗浴室,安装了大屏幕彩电和VCD,购置了冰柜、消毒柜等,硬化了院内外道路,院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铺设了草坪,使敬老院成为适合五保老人颐养天年的福地。
赵国群视老人如亲人,时刻不忘关心他们的饮食冷暖。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敬老院成立了秧歌队、棋牌队等,每周组织一次活动,每月出一期板报。通过多种方式,使敬老院的老人再也不觉得孤单,精神上更加充实,老人们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尽享天伦之乐。
去年以来,在罗山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大潮中,赵国群针对该镇社会老人养老工作的实际,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路子,通过设立村级居家养老俱乐部,选配孝心养老护理员,为全镇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困难老人和留守儿童开展上门服务和集中活动。截至目前,该镇赵山、龙桥、姚集等10个试点村已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居家养老俱乐部42个,选配孝心养老护理员42名,服务老人699人。其中,农村散养五保老人61人,空巢老人425人,失能老人115人,正常老人98人。
“我们干的是基层工作,基层工作就是为群众服务。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为群众服务,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支持你。”赵国群的这句话,虽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是的,他的事迹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是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