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莲

据报载,近6年来,以小商品生产、流通闻名全国的浙江义乌市国民人均收入从2989元增加到17990元,增长了近6倍。然而,在同时期内该市赡养纠纷却增加了近10倍。该市某镇5个行政村2005年至2010年死亡163人,而坟墓却有265座,新坟比死人多出近70%。殡葬支出也比过去大大增加。

于是,有人提出一组思考题:为什么经济收入大幅增加,老人的赡养反而屡成纠纷?为什么坟墓比死人多?为什么要一掷千金,讲排场、求阔气大办白事?

这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道德、文化、经济和消费。单从殡葬时风来看,不惜重金大操大办白事者,无非一表孝心,在社会上留下一个美名。其实,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名者,利也!”那么“孝”又是什么呢?不久前,笔者亲眼目睹了一次大出殡,就在大出殡队伍的边上,一位死者的女邻居愤愤地说:“稀罕个什么呀?老人活着时子女多孝顺点就全有了,老人生病时有的儿子连来看都不看一下。现在老人死了,却要大摆排场!”可见大办丧事者,为自己捞“名”声,或者以大办白事来掩盖自己往日对死者的不孝、忤逆,也大有人在。

“孝”,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笔者曾采访过几位老人,他们都希望后辈亲人能够重养轻殓。我市某社区一位88岁的退休职工说:“活着时,子女对老人行孝是真孝,人都死了,逝去的亲人怎知后人孝不孝?”老伯一语道出了老人们的普遍心声。

白事在旧社会是上层社会笼络关系的好机会,他们大出殡,满街排祭,可以靠死人扬名、靠死人升官、靠死人发财。这与平民百姓毫无关系。大出殡、大建墓,并不是广大普通老百姓的传统。

“节俭原是真君子,简丧如何不孝心?”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该怎样向长辈表示孝心,向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呢?重养简殓是符合人们共同心愿的。十几年前,27位中顾委老同志就曾向党中央提出取消遗体告别仪式的建议,中共中央就此发出了党和国家高级干部逝世后丧事改革的通知,为简办白事带了个好头,做了顺乎民心的好事。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只要全社会形成共识,文明终将战胜愚昧,殡葬改革、白事简办必将抹去华夏文明中的一个“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