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 锐)在今年的我市“两会”上,郭瑞民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民生的“菜篮子”问题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市民对如何解决“菜篮子”问题的规划感到满意。那么,市民到底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菜篮子”问题呢?3月25日,记者带着市民关心的问题,随机采访部分市民及政府有关部门。

25日早上9时20分,在市中心城区的浉河菜市场,一位买菜的女士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我们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了。如今,我们到市场不仅能买到各种蔬菜,而且价格也比较公道。在东关菜市场,记者看到,随着气温回暖,市场上的蔬菜种类齐全,很多市民来这里采购。一位王姓市民告诉记者,现在市场的菜价,不仅比前一段时间便宜了,菜也很新鲜,而且市场的环境也比以前好了许多。在市场发展中心的东关管理所,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仅市市场发展中心就为东关菜市场投入300多万元,对市场进行了改造。看到宽阔的东关市场,来此买菜的李大娘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拥挤不堪,买菜是“进去容易,出去难”,如今好了,进出不仅方便,而且市场也没有原来那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在市政府“菜篮子”工程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菜篮子”工程,主要是指肉、蛋、奶、鱼、菜、果等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为了解决副食供应偏紧的矛盾,国家于1988年提出“菜篮子”工程建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每年都把“菜篮子”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责成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严格按照要求逐级检查考评。目前,我市的“菜篮子”工程得到较快发展,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在蔬菜的安全生产上强化监督,已经建立和完善了“菜篮子”商品监测网络,形成市、县和批发市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如今,全市全年蔬菜蓄产品药物残留平均合格率达97%。谈起未来的发展,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确保市场正常供应情况下,关键是要保证供应量,除了多建大型菜市场外,市委、市政府下一步将重点增强“菜篮子”设施基地建设,增加反季节蔬菜生产,保障淡季蔬菜市场供应不减少,推进产业升级体系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等,确保今年我市“菜篮子”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我们一定能为广大市民把好餐桌安全关,让广大市民买得放心,吃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