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光山县一农民正在为麦田施肥。本报记者 赵雪峰 摄 |
□本报记者 赵雪峰 向 炜
眼下,光山县的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刘正礼正忙着给育秧工厂增添全自动雾化喷灌设施,为的是解决去年用潜水泵浇水不均匀的问题。今年,刘正礼计划再扩大工厂化育秧面积,扩大粮食种植规模,新建一座标准化生态农庄,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无公害化。
刘正礼2010年承包耕地3500余亩,积极进行水稻工厂化育秧,建立了塑钢温室一座,完成育秧移栽面积6000余亩,向社会提供商品秧移栽面积3000亩。由于采用工厂化育秧新技术,水稻平均亩产1502.2斤,收获粮食54万斤。
目前,该县像刘正礼这样有千亩耕地的大户10余户,建立农业生态庄园20余家,全县共流转土地面积为74.26万亩,占全县农用地面积的45.2%。农业发展快速推进,涌现出一大批种田能手和致富能人,示范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光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得益于该县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提升科技贡献率。该县依托罗陈乡青龙河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部门+农技部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继续扩大塑钢育秧温室规模,完善工厂化育秧配套设施,新增一套雾化喷灌设施,扩大工厂化育秧面积,完成育秧可移栽面积在8000亩以上,向社会提供商品秧移栽面积在5000亩以上。
光山县仙居乡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建一座标准化育秧工厂,完成育秧可移栽面积3万亩,在探索育秧科学化、供秧商品化、服务社会化新途径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以工厂化育秧为载体,积极推广水稻小拱棚育秧、盘育秧等多种育秧形式,加大机械化耕作力度,推广机插秧,提高科学耕作水平。
作为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河南省产粮大县,光山县获得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诸多荣誉称号。2010年实现了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粮油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巩固了全省产粮大县和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地位。
2011年,光山县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保民生的农村工作思路,强力推进粮油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步伐,并给出了具体的目标: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在108万亩以上,其中水稻78万亩,小麦33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1亿斤以上,努力在连续七年增产的高起点上再夺丰收;确保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油料总产在1.7亿斤以上,巩固全省产粮大县和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地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光山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强化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宣传和督促检查,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不缩水,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激励效应。
在今年2月召开的光山县委经济工作会上,该县要求“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试验区建设为载体,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要稳定发展粮油生产。扎实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认真实施‘粮食稳产保丰收行动计划’,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扶持补助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搭建农民现场观摩平台。该县将继续实施水稻、油菜、小麦“百、千、万”工程,落实粮油高产创建面积5万亩,建立起2个百亩水稻核心示范点、6个千亩示范片、2个万亩示范区,在示范区推广示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科学数据。
大力推广各项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该县将继续积极开展优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围绕粮油生产,为粮油作物的主导品种确定配套的主推技术,全面实现良种良法配套,重点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插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一年之计在于春。记者从该县农业部门获悉,目前,光山县突出抓好以抗旱为重点的春管和春耕备播工作,一场为全年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赢得主动的各种举措正在陆续出台:
——全力以赴抓好麦油抗旱。以贯彻落实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契机,科学应对当前旱情,坚决落实好抗旱弱苗补助,发放小麦抗旱浇水和增施小麦返青拔节肥所需的农业生产救灾资金248万元。
——全面搞好春耕备播。重点抓好水稻种子尤其是超级杂交稻种子的调剂调运工作,目前已备杂交稻种子48.5万公斤,占总量的88%。已备碳铵2万吨、磷肥1.5万吨、尿素0.25万吨、复合肥0.25万吨,占总需求量的60%左右。已备农药114吨,占总量的40%;已备农膜200吨,占总量的50%。
——切实加强春耕生产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深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及咨询宣传活动,突出抓好种子、农药、化肥等市场的检查和整顿,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资的违法行动。1月18日,组织召开了全县种子市场管理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强水稻种子经营管理的通知》、《信阳市合法水稻品种目录》,与各种子经营户签订了《种子诚信经营管理承诺书》。
——继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活动,围绕粮食、油料、茶叶、蔬菜生产,组织县乡农技人员,会同市级农技专家分包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开展抗旱春管和春耕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把关键技术措施指导到户,落实到田。继续开展12316服务活动,建立12316三农服务热线,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