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军

何平九论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阐释了加速领导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领导方式,关键在于领导者头脑中那根思想的“弦”。能否弹出“为民”主题,能否奏出发展“强音”,取决于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的程度,观念转变的力度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转变领导方式的践行者,各级领导干部自身必须具备“转变”的“内动力”,才能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成为“排头兵”,才能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事业中成为“主力军”。

领导干部自身 “内动力” 的源泉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四力”。

一是眼力。眼力,包括透彻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辨别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当今时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与发展同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善于洞悉大势,发现规律,明辨是非,分清利弊,在挑战中寻求机遇,在改革中引领航向,在发展中找准坐标,在实现中原崛起中勇当先锋。有眼力,就是既能看到优势,又能正视困难;既能瞄准机遇,又能预见风险。有眼力,就是要眼光开阔,站位全局;眼光敏锐,由表及里;眼光独到,不拘一格。作为领导干部,有眼力还包括具有伯乐的慧眼,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是定力。定力,是指精神上的意志力。领导干部是否心有定力,关系到能不能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能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能不能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具体来说,要做到三点:一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念,包括共产主义信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定的信念,是领导干部心有定力的“基石”。只有信念坚定了,重心才不会偏移,脚跟才能站得稳,步子才能迈得实。二要有扎实的作风。作风扎实,就是要锁定目标,扎实苦干,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不急功近利,不浅尝辄止。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作风扎实”还体现在多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多扑下身子,关注民生。三要经得起诱惑。人生在世,总是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作为领导干部,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面对的挑战更大,受到的诱惑更多。只有心有定力,在诱惑面前,才能稳得住神,沉得住气,抗得住压,不被假象所迷惑,不被权色所引诱,不为名利而折腰。领导干部的定力支撑,源于“服务于民”的宗旨观念,源于“奉献于民”的无私情怀,源于“造福于民”的强烈责任。

三是耐力。任何一项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开创性事业,需要在开拓中进取,在磨砺中前行,在创新中超越。当前,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河南省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程。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冲锋在前、吃苦在先的勇气;要有克难攻坚、舍我其谁的魄力;要有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干劲,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懈努力,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力量。

四是活力。活力,即:有激情,有朝气,有干劲;观念新,思路活,方法多。一个有活力的领导干部,必定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胆略,必定是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思维活跃的。有活力,才能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大潮中劈波斩浪,乘势而上;有活力,才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在改革中破解难题,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建功立业。

有“眼力”,明方向;有“定力”,求实效;有“耐力”,肯吃苦;有“活力”,敢创新,领导干部只要具备了这“四力”,自身就有了转变领导方式的“内动力”,就能最大限度凝聚民力,形成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奏响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最强音。

(作者系息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