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瑜珊)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给河南、更给信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3月24日,市长郭瑞民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重点围绕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初步提出的信阳市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提纲进行深入讨论,并就信阳市如何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广泛征求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意见。他强调,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信阳来讲,是大局、是任务、是责任,更是机遇。把握好机遇,履行好责任,完成好任务,不仅对我市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清意义,明确定位,抓好当前,借好中原经济区建设之势,开创信阳又好又快发展前景。
“要发挥特色,放大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座谈会上,市城乡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水利局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就我市如何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当好前锋,打造中原经济区的区域增长极、战略支撑点和改革试验区,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郭瑞民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当前全省的一件大事,事关全省工作大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和好的趋势,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信阳要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必须深入研究、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原经济区的丰富内涵,特别是要找准和抓好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信阳发展的结合点,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科学编制好信阳市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为信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更好地准确定位、制定目标、完善措施打好基础。
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抓好机遇,争取主动,郭瑞民强调三点:
一要认清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大手笔。建设中原经济区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突破了行政区划,并与其他经济区联成一体。中原经济区从概念的提出到进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运作上看堪称大手笔。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大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从战略高度着眼推动区域发展,提出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既注重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长远和现实的关系,又注重了发展和持续的关系。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大举措。建设中原经济区目的是抢抓机遇、加快河南发展,通过这个载体,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历史使命,使河南的老百姓真正得到更多实惠。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更加全面、正确、深刻理解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切实把这一战略思考得更深、理解得更透、落实得更加具体。
二要明确定位。第一要站位全局。只有站位全局,才能看清自己。信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强化前沿理念,在编制规划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自身发展,又要考虑河南发展,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要充分利用河南优势,通过宁西、京广、京九三条通道和根亲文化这一纽带,加强信阳和长三角、珠三角及闽台地区的联系,促进中原经济区和这些区域的合作。第二要发挥优势。只有找准优势,才能找准定位。从长远看,信阳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从当前看,信阳最大的优势是交通,同时在水、土地、劳动力等方面也具有比较优势。我们发挥优势,就是要把这些对发展有积极影响、起推动作用的优势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在发展中不断强化这些优势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要遵循规律。中原经济区建设遵循的是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所以,无论是编制规划,还是融入和对接中原经济区,都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第四要追求特色。要立足自身基础,找准第一优势,把特色发展落实在培育主导产业上。第五要突出重点。尤其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三项重点工作带全局”,(下转A2版)借好中原经济区建设之势 开创信阳又好又快发展前景
(上接A1版)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区发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第六要有机融合。凡是省里作出的重大部署和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我们都要及时对接,争取主动,积极作为,勇当前锋。
三要抓好当前。一是抓紧完成好阶段性工作。尽快拿出信阳市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使之更加符合信阳实际,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强与省里对接。高度关注省委、省政府及省直部门加快和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新变化,及时掌握政策走向,加强资金、项目对接,拓宽省里对信阳的支持渠道。三是明确当前具体任务。要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在启动新区建设、提升交通枢纽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打造大别山红色游大景区等方面,深入研究,加快推进,力争早日见到成果,真正把规划落实到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