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农业如何发展?农民如何增收?农村如何变美?诸如“三农”的问题很多,破解之法也很多,最终的结果怎样?是要看效果的。这个结果,在我市的广大农村得到了印证;这个印证,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结出了硕果。然而,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虽然声音很微弱,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月24日,《信阳日报》民生新闻版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就提到了这样的问题。来信的核心内容是:干部“支农”应先“知农” 。其主要问题是:有些下派的“支农”干部并不“知农”。当农民兄弟问及有关当前农村政策时,他们哑口无言;当农民兄弟请教有关农业科技知识时,他们摇头摆手;当农民兄弟要他们处理有关村民纠纷时,他们敷衍塞责;当农民兄弟想要了解当前市场有关农村行情和致富信息时,他们面带难色……这部分人在农村不能“动口动手”,不能帮助农民兄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对这样的“支农”干部,农民兄弟难免失望。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我们不能埋怨他们,他们来的目的是好的,行为是积极的,只是方法不得当,农村知识缺乏,支农经验很少;但确实也该埋怨,因为,在支农之前,这些人应该首先熟悉农村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的“知农”,工作方可有的放矢,有所作为。否则,支农不但成为一句空话,而且会伤了农民的心。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以“知农”而去“支农”的好做法、好现象。

比如,《人民日报》刊发的 《驻村当书记,怎么干得实》一文,就是报道我市从市、县两级选派317名机关干部到“双薄弱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的举措。这些干部团结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其中涌现出很多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的先进典型。比如,信阳市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阮铁,去年4月挂职光山县泼陂河镇邬围孜村第一书记。不是“晃晃”就撤,他要在这里干3年。“阮书记帮我们修了硬化路,我们鼓掌欢迎这样的干部。”提起阮铁,61岁的代修忠老汉说。“阮书记还把村里的老化线路改造好,不仅给我们送来了电,还照亮了心,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当了28年村支书的方应文很兴奋。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愿支农者都应如此。

“知农”,就是支农干部要知民心、察民意、解民困,知道农民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了解农村的现状,真实把握农村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真正把支农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里,做到富民的点子上,达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目的,而不是摆摆“花架子”,演一下“支农秀”。倘若如此,非但不能建设新农村,还会事与愿违地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损害党委、政府的形象。“支农”应“知农”,农民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