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明

请喝喜酒的鲜红请帖,在人们的嬉戏中,被赋予了一个略带苦涩的代名词——“红色罚款单”。每逢节假日,或是被人称为大吉大利的日子,这种“红色罚款单”便漫天飞舞。

望着那鲜红的请帖,发放者和接受者,都是一片酸涩在心头。

被请者万般无奈

受请上门,理当备礼相贺,这贺礼也是随着物价上升而上涨的,由五六十年代的几元,发展到七十年代的十几元,八十年代的几十元,九十年代的上百元,到如今的二百元。喝喜酒备礼数目的上涨,把鲜红的请帖,压得沉沉的。可亲朋好友有喜,理当相贺,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为了这种美德,许多人已不堪重负。笔者一位在我市供电部门工作的朋友,苦笑着说:“去年12月份我接了10张请帖,每家200元共花了2000元。还没喘过气来,今年1月份又接到8张请帖。”自然,这位朋友属于那种交友广泛的,他接的请帖之多,也许不算普遍。据笔者估算,一个月接二三张请帖,是很普遍的。按一次200元计,一个家庭一年为此付出5000元左右。这同样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被请者对此很是无奈。

请者有苦难言

被请者的那份无奈,请者也是心知肚明,因为请者在当请者之前和之后,都是被请者。然而,他们也是有苦难言。操办婚宴很苦、很累,许多人都不太愿意去置办,但是,习俗使得他们不得不去大摆筵席。在发请帖上,许多请者都想把请的范围缩小一点,可也不行。你请了小张,不请小赵,小赵会说你看不起他,请了小王,漏了小马,小马会记恨你。因此,每对新人在请客上,均要多方思量,几经推敲,数次复议,经亲人、朋友参谋后,才能定夺,向外发请帖,以免因疏漏而无形中得罪朋友。发完请帖,并不算完事,还得研究一下席面到底有多大才行,发了那么多请帖,可能许多人不来,也许来的人又很多。然而估算总难准确。笔者参加一位朋友的婚宴,结果摆了10桌,来了12桌客,店里一时难以筹办,于是只好把10桌的菜,分成12份,弄得十分尴尬,新郎新娘为此口角了一番。去年10月,笔者参加另一位朋友的婚宴,结果订了20桌,只来了16桌客,剩下4桌没人坐,店家依然上菜不误,这订餐费就白白花了。

酒家获利喜滋滋

被请者掏钱吃酒席,请者受礼,表面看,请者得利,而事实上除了一些有权势者操办的酒宴揉进了不正之风外,其他人办酒席,都无利可图。现在,喜酒越来越难喝的原因,自然是礼金越来越重。而礼金越来越重的原因,既有物价的因素,也有高消费的推动。以前办一桌席酒,五百元就可以了。如今则不同了,花五百元办一桌席酒,那会被人说是小气,如今讲究“派”,没有上千元办酒席,是没有东西可吃的。除了操办酒席需要付出外,收受礼金的新人,对这些礼金,都要登记造册,到时再还礼,事实上,正如一些人戏称的:此乃借高利贷行为。

因此,真正得利的是酒家。一些酒家承接婚宴赚头很大。婚宴席面大,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多桌,一次赚它二三千元甚至万余元并不为怪。一位酒店经理向笔者坦言,酒店为何平时看似生意清淡,却还能撑下去,而且一些新酒店还不断开张呢?很大程度上,是靠婚宴养着,一个月总要接一些婚宴。

婚事还是新办好

一些结过婚的人,谈起操办婚宴之苦,都很感慨地说:还是婚事新办好,既省事,又舒服。

其实,年轻人同样也在心里念叨着婚事新办,只是因为一些观念作祟而未实现。一是来自父母的干预,认为不办酒席,自己没面子;二是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平时走东家访西家,为此付出了不少,现在要趁这个机会收回来。这两种观念影响着婚事新办的热情。而事实上,不办酒席,并不是没面子,不办酒席便吃亏的心理,更会让人吃亏。喊了几十年的婚事新办,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被那些旧习俗所左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