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丁少锋)“《周易》是东方文化的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是近日郑州大学崔波教授做客信阳师院贤林讲坛时讲授《周易》文化的智慧。

贤林讲坛形式上像央视“百家讲坛”,但又有所不同。台上讲授者交流的是最新学术思想和自己最新理论成果,听讲者是该学科的学者和研究生、本科生。讲坛名义上是讲坛,实际上是课堂,是接触前沿理论、聆听贤者心语的经典课堂。开讲者不仅有本校的知名学者,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名流、业界贤达。交流和探讨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如“感受楚风遗韵——屈原与楚辞”、“信息——人类知识之脐点”、“历史遗存——旅欧记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探秘中华文化的起源”、“唐诗的魅力”、“资源要素及其价值实现”、“反竞争情报与企业情报保护”等,从这些讲座的题目,可见其学术性和追寻的方向。组织者还打破讲坛模式,安排有现场互动,听众可现场提问,讲者即兴回答。

贤林讲坛,最初是该校图书馆为拓展服务职能模仿“百家讲坛”形式开设的。讲坛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的鼎力相助,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关注和欢迎。三年来,讲坛开办讲座逾百场,场场人员爆满。中国载人航天与应用系统总指挥、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厚英先生曾在贤林讲坛作过题为“嫦娥奔月,神舟华彩”的学术报告。他十分欣赏这种形式,认为把“百家讲坛”搬进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创举。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许雪姬教授曾为贤林讲坛作过题为“台湾史学研究与我的学思历程”的学术报告,她对该校开设贤林讲坛的做法高度赞赏。

该校党委书记孙宏典说,只有相同学科和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调查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创造性思维的50%以上得益于学术交流,特别是无拘束的学术交流与争鸣。他指出,贤林讲坛的最基本任务就是推动学术交流与争鸣,同时也通过打造经典课堂,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