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貌 夏堂名 摄 |
□特约记者 冯 莉 时秀敏
息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是息县人世代相传的民谚,也是这块古老土地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肥沃的息州大地上,一代又一代息州儿女殚精竭虑,自强不息,传承了多少农耕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农”是息县的根本,息县的特色。
那么,息县如何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新中国成立60年最具投资价值县”的完美嬗变?又该如何继续提速,实现新跨越?近日,记者对话了息县县委书记张富治。
“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可达100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张富治开宗明义,而息县“十一五”期间倍增式的高速发展,与几个关键词紧密相关。
关键词:“息县速度”
近年来,息县一个又一个招商项目的洽谈、签约,一个又一个亿元工程的落地、建设,无处不突出一个“快”字,被客商誉为“息县速度”。
张富治对“息县速度”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息县速度’是客商对息县的一种信任、褒奖和肯定,是息县强化干部作风建设的结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硕果、招商引资丰收的法宝。”“息县速度”催生了息县工业的新崛起,也必将为息县今后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原动力。
张富治认为,作为传统农区,农业就是优势。如果丢了传统优势,就本末倒置了。在强基固本、做好农业的同时,发展工业势在必行。为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息县强力实施“大招商、招大商”,通过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将千家万户的农民纳入到整个产业链条中来,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几年来,息县立足“三农”,积极打造“农”字号工业,成功引进了雨润誉昆、合德纺织、福马食品、台湾食品工业园等一大批投资超3亿元的重大项目。县产业集聚区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驻企业68家,成为息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关键词:“息县模式”
在息县,农民的优越感越来越强。他们集资建设新村,土地高效流转,专业合作社风起云涌。这就是试验区建设的“息县模式”。
谈起试验区建设,张富治如数家珍,“试验区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也不能用一种模式推进。息县有息县的特色,息县的实际,我们的试验区建设就是从息县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息县的特色展开。可以说,‘息县模式’让农民种田生出新花样,土里刨出新生活。”
张富治介绍,息县一方面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不放松,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坚持城乡一体化不动摇,加大对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土地流转让小田变大田、金融创新让死钱变活钱、专业合作社让农民抱成团、新村建设让村庄变乐园、农村社保让农民无忧乐开颜,全县的试验区建设百帆竞发,百舸争流。
关键词:“息县机制”
息县由“河南省信访重点监控县”,一跃成为“全省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工作先进县”、“全省平安建设模范县”、“全省信访工作显著进步县”。中央联席办将息县信访工作机制命名为“息县机制”予以推广。
“构建和谐信访,解决问题是核心。息县先后健全并落实了信访评估、信访听证、信访热榜、信访问责等工作机制,真正做到在办实事中改善民生,在解难题中维护民利,在促和谐中赢得民心。”张富治说:“‘息县机制’是我们倾情民生的结晶,也是和谐息县的彰显和缩影。”
谈及息县的和谐发展,张富治深有感触,“要发展,必先和谐;唯有和谐,发展才能持续、长久。为此,我们坚持‘以民为本’,在民心工程的实施中体现和谐,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中构建和谐,在文化活动的兴起中催生和谐,在全县上下奏响了和谐曲,刮起了和谐风,进而使息县心齐气顺,政通人和,魅力凸显。”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对于下一个5年,张富治信心百倍,“‘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继续围绕建设和谐文明美丽富饶新息县的目标,在魅力信阳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