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铁
作为出版物的管理部门,出台类似规定,很重要,也很必要。但其有效程度,却不免让人怀疑。因为这样的规定,并没有顺应语言文字本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而是试图用行政手段简单化的“禁止”,去阻截奔腾向前的语言河流。
日前,新闻出版总署发出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杂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
探讨这一通知,或许还得从其禁止的东西谈起:为什么会在汉语中夹杂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原因很多,首要一点是,表达需要。世界不舍昼夜地飞奔向前,而新语汇的形成,却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研磨,大浪淘沙才能出现“信达雅”的新概念。然而,古语云“时不我待”,西谚云“时代潮流不等人”,中文构词法也相对单一,有时候确实会落在时代潮流之后。尤其是这种潮流,还多由掌握着更先进技术的他人所引领。
从CD、VCD到DVD,从MP3、MP4到MP5,音视频格式上的区别,导致介质和播放器的飞速升级。这样的产物,是时代潮流之物,极受年轻人欢迎。如果本地语言系统不能迅速更新词库,难免在舶来产品的同时,也舶来词汇,“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生生丢失了话语的市场份额。
在某种程度上,语言中也有“权力结构”。很多时候,一些外文词汇或缩写,制造了一种进入门槛,成为了一种话语规则,要使用其产品、认知其概念,就必须接受这样的话语方式。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苹果”的电子产品,从Shuffle到Nano,从Itouch到Ipad,接受“苹果”的文化,就得接受这样的词汇。这可以解释成一种品牌文化,同样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掌握“命名权”的话语霸权。
这样的夹带,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沟通,成为交流的障碍。比如3G、GPS、CPI等,不熟悉者难免会迷失在词语的密林,让这些字母丧失其所指,蜕化成无意义的符号。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在汉语中夹带英文单词,实际上是一种饮鸩止渴,本来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而实际上却加大了表达和沟通的鸿沟,不仅造成语言的失范和失衡,更可能造成文化的错位与断裂。
作为出版物的管理部门,出台类似规定,很重要,也很必要。但其有效程度,却不免让人怀疑。因为这样的规定,并没有顺应语言文字本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而是试图用行政手段简单化的“禁止”,去阻截奔腾向前的语言河流。
或许,更科学也更有效的做法,是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把负的禁止,变成正的倡导。比如,对于一些常用的外来词汇,应该由有关单位征询语言专家,给出规范、权威而且符合时代审美趣味的译名。在这方面,有关方面得像面向市场的商业品牌学习,看看CocaCola译成可口可乐,Bens译成奔驰,Guerlain译成娇兰,也就不信“翡冷翠”夺不回“弗洛伦萨”的市场,不信“幽浮”收不回UFO的地盘。
地球终究已经变平。民族的语言文字系统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必然要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系统。死的规定,也必然管不住活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