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最近一段时间,我市选派干部驻“双薄弱村”任第一书记的做法,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专程到信阳采访,《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分别在显著位置进行报道。

这是信阳为了实现“三大跨越”,推进“三大建设”,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带民富的又一新举措,同时也说明,在党的各项事业中干部是发展的决定因素。

今年4月,我市从市、县两级机关挑选优秀中青年干部,到经济基础、工作基础“双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就是为了切实加快农村基层建设,将人才、资金和项目引向农村,让更多的机关干部主动自觉地支援“三农”,在创先争优中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同时,也让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锻炼。

毛泽东同志说过:“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

在我市三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王铁强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构建魅力信阳提供政治保证。”他要求:“围绕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领导班子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

这就要求“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为此,我市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精神,结合本地跨越发展的实际,创新地推行了“五个常态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机制。“五个常态化”,即自荐常态化,测评常态化,考核常态化,票决常态化,交流常态化。那么,干部是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前提是什么?是选好干部。

——2007年7月,市委公开招录35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其中5个职位是面向全省公开选拔。按照《公选方案》,制订体现“凭实力竞争、让真才胜出”精神的公选细则。经过宣传发动、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等“阳光流程”,到最后任用,赢得一片喝彩。我市这次公选规模之大、职位之多,在信阳是第一次,在全省也是少有。

——2008年6月,我市商务局局长等4个正职岗位“空缺”待定,全市54名干部毛遂自荐。获准后再经过考试、考核、票决等“过三关”,才有最后的交流使用。主要流程是:提拔干部先公布条件,再通过自荐,组织推荐,联名推荐,进入素能测试,测评得分60分以上者,进入下一轮的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民意测评、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廉政考核、任前考核和奖励加分等五项,按照得分多少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进入票决。票决分常委会和市委全会两轮进行,差额投票,结果公开,两轮全部胜出自然当选,公示无不良反映即可任职。

——2009年11月,我市以干部日常考核结果为重要依据,解决了26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乡镇党委书记的副处级待遇;同年12月,在公开选配公检法司领导干部时,在干部自荐的基础上,经过素能测试和差额考察,由市委组织部按照1:2的比例确定拟任人选的建议人选,交由市委常委会按照1:1比例票决出选拔职位的拟任人选。今年1月,市委常委会采用差额票决的方式产生了9名市直单位的“一把手”。

“五个常态化”方式树立了重素质的用人导向,调动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树立了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树立了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提高了选人用人的的公信度。那么,干部是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关键是什么?是带头示范。

2007年1月4日,新一届市委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市委提出“五禁止、十不准”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要求全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动示范。正是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之下,我市以“禁酒令”为主要内容的“五禁止”才能不断深入,卓有成效。尤其是“禁止公务人员工作日中午饮酒”,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如果没有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自觉遵守,结果可想而知。

软环境建设上如此,硬环境建设上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就不会收到好的成效、好的实绩。

从2007年开始,我市“六城联创”进入攻坚阶段。当年7月30日,市委书记王铁在中心城区42条道路观摩会上指出:“干工作、干事业,干部是关键。尤其是我们这些市级领导干部,是关键的关键,是决定性因素,我们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同时要求,在认真上要敢于叫响“向我看齐”,在信心上要敢于叫响“向我看齐”,在作风上要敢于叫响“向我看齐”。近几年,我市市级领导干部在“六城联创”中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市、县、乡三级联动开展“六城联创”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决定性作用显而易见。

干部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不仅体现在中心工作上,而且体现在事关长远和大局的工作上。

2009年4月24日,在信阳市“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启动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王铁要求不辱使命,高扬改革的大旗;不畏艰难,勇揭改革的大幕;不懈奋斗,唱响改革的大戏,激励全市广大干部投身到火热的试验区建设之中。

今年3月1日,市委书记王铁在试验区建设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大打一仗改革的硬仗”。特别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各项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领导带头,当‘园长’,当‘路长’,当‘场长’,当‘所长’,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领导干部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在农村改革试验中,我们又实行了领导干部当‘村长’。去年,我们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绩,与各级‘村长’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不难看出,从作风建设到经济建设;从一个村的工作到全市的工作;从阶段性工作到长期性工作;我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决定性作用不仅体现在微观上,而且体现在宏观上。应当相信,我市干部的决定性因素,在过去的各项事业发展中作用非凡。这种非凡作用,也决定着魅力信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一路向前,一切向好,一直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