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柳
“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干部!”这是潢川县白店乡干群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选派到陈楼村的第一书记胡杨的赞誉。
陈楼村全村24个村民组480户村民,有耕地2996亩,还多为不适宜耕作的丘陵地,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双薄弱村。在这样一个村想干出点成绩很难,尤其是对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的胡杨来说就更难了。群众不相信这样一个年轻人能帮他们致富,村干部认为他只是来“做客”、“镀金”。
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胡杨紧紧围绕选派村干部的三年任期规划要求,精心履行第一书记职责,力戒到村“做客”思想、难事“歇气”思想、任职“镀金”思想,立足陈楼,自觉适应从城区到农村的环境转变、适应机关干部到村干部的身份转变。
为掌握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胡杨对480户村民逐户调查摸底。通过与村干部、老党员及村民的交谈,全面摸清了陈楼村的现状,明确了“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解决群众诉求、调优产业结构”的工作思路。
要想富,先修路。陈楼村与外连接的一段路,已经到了汽车不能通行的程度,不仅给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更成了制约当地群众致富的“瓶颈”。为此,胡杨想方设法,多方筹资,短短的一个月里一条总长800米的沙石路就铺垫完成了。这事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村民从中看出了胡杨真心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其他村干部从中看出了胡杨不是来“做客”、“镀金”。这样一来,胡杨不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也赢得了村两委班子支持,他也顺利地融入了陈楼村。
得到村民信任和其他村干部支持的胡杨,工作就更加得心应手了。为了尽快帮助村民致富,他东奔西走,在县选派办的指导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的支持下,争取到3.4万元培训资金,对120名村民进行种植、养殖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为了切实贯彻有关惠农政策,合理兼顾各方利益,在遵循自愿、平等、有偿原则的基础上,胡杨和村干部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把有限的土地集中到了种植大户和经营能人手中,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并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发展生产,拓宽了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村工作复杂而又富有挑战,只要耕耘就有收获。我坚信有组织的指导和同事的团结做后盾,一定有信心、有勇气克服任何障碍,百折不挠、知难而上,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能打能拼、韧劲十足的村干部。”这是胡杨工作日记中的一句话,也是他真实的工作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