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明干

国人饮茶历史悠久,淡雅芬芳伴悠悠千载,谓之:食可无肉,居不可无茶。

斯人今生有两大嗜好:一曰茶,二曰酒。清茶与烈酒孰轻孰重,在我心中恐怕永远无法分出伯仲。品茶、品酒、品人生。“茶里乾坤大,酒中日月长”。

信阳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好山好水好茶。信阳毛尖几经发展,已饮誉中外;信阳市茶产业迅速崛起,已享有“中国茶都”之称谓。

我喝茶的历史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那一年夏秋之交的一天,我从豫东南的固始县来信阳读书,当时骄阳似火,热浪灼人,160公里的路程,竟颠簸了5个多小时。车到站后,我因天热失水过多而几乎晕厥,因此,一出车站大门,就直奔街边的茶肆,连招呼都没打,端起一大碗茶水,一饮而尽,我喘着粗气,品味了一下,感觉到口内留香,喉间甘甜,精神也为之一振。我情不自禁地脱口喊道:“好茶!”转而问道:“什么茶?”女主人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大声答道:“信阳毛尖!”我又端起一碗茶,一饮而尽。

这是我第一次喝茶,也是第一次饮毛尖茶。这刻骨铭心的第一碗茶啊,转眼已过去半个世纪!

我是学农学的,茶叶在诸多农作物中只是个小科。从第一次喝茶起,我就预感到喝茶将是我今生今世生活的一部分,信阳毛尖这位“红颜知己”将伴随我一生。

爱它,就渴望了解它。我从校图书馆里借来了《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等教科书,百余万字的教科书仅用两个多月的课余时间就通读了一遍,初步了解到信阳毛尖的栽培、制作方法、茶叶特色及饮茶的好处。当了解到茶叶有提神、醒脑、益思等作用时,晚饭后,我一般会泡上一大杯毛尖茶,喝上三、四道,夜幕降临时,仍觉精神振奋,思维更加活跃。于是,我在床头安上一盏小电灯,每当夜深人静时便掌灯夜读。三年下来,我不但研读了茶叶学知识,还自修了大学本科的课程。

信阳毛尖主要产在信阳西南部大别山与桐柏结合部的车云山、云雾山、天云山、积云山、连云山和黑龙潭、白龙潭,即“五山两潭”。这里峰峦叠翠,终年雨雾浸润,历来就是产好茶的地方,也是信阳毛尖的正宗产地。

在校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实习。当我要求去茶区云雾山实习的申请被校方批准后,心中窃喜,立马前往,急于想一睹茶乡的风采。

在一个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和同学于丰走进了信阳毛尖的主产地之一——云雾山云雾村,住进了茶农余大华家。他家的劳动力都上山采茶了,接待我们的是大华的父亲和叔父,两位老人正坐在门前银杏树下喝茶。西厢房是炒茶房,火盆里用来炒茶的木炭火正旺,水壶里的水正开着。老人用的茶杯比酒盅稍大,里面装满了茶叶,每次只喝一口,喝着续着。老人如法炮制给我们沏了两杯茶,我先是闻了闻,继而尝了尝,茶气是清香的、汤色是金黄的、茶味是甘甜的。我想这大概就是毛尖茶的正宗喝法吧。

实习期间,我们跟着老人学采茶、学制茶、学沏茶、学喝茶。实习结束时,我已总结出“急流河中水,云雾山中茶”、“炭火铜壶,高冲低斟”、“大杯饮茶,小杯品茶”的喝茶之道来。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豫东工作。我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只因我将要离开深深眷恋的茶都,离开甘甜香醇的浉河水或山泉水浸泡的毛尖茶。告别的时候,亲朋好友送来了好多礼品,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了两斤毛尖茶。我嘱托他们,一年四季,别忘了给我捎上几斤毛尖茶。

上世纪70年代末,几经周折之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我心仪的茶都——信阳。

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朋友的陪伴下,畅游南湾湖,赴浉河港,重上云雾山,住进云雾村,银杏树下叙了旧。世事沧桑,余大华的叔父已经作了古,但余大华采制的毛尖茶仍然是“光园紧直多白毫,汤清色浓后味甜”。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因“毛尖”而美好。但生活也是复杂的,也会有令我心痛的时候。每当此时,我都沏上一杯毛尖茶,看着杯中沉沉浮浮的茶叶和翠绿翠绿的茶水,静静地想清了好多事,自嘲地笑笑说:随它去吧,过去的事、过去的人而已。

一年一度的中国信阳茶文化节的召开及各种茶文化研讨活动,把信阳毛尖的生产、开发、科研、营销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曾参加过一些品茶活动。在评茶会上,每当茶艺小姐端上一杯“论道茶”,我都激动不已。茶在杯中,沸水初入时,是何等的躁动不堪;当一切回归平静的时候,只见那片片灵物沉在杯底,安若处子,静若止水。这时,专家们一边浅浅啜饮,一边娓娓评说,进入了品茶论道的主题。

高境界的茶事活动,进入状态之后,是物我两忘的。这正应和了古语所说的:品茶无我,我是清茗,清茗即我。

有幸能生活在茶都信阳。信阳的山水,既养清纯如水之佳人,又眷儒雅智慧之男子,更有那稀世之珍——信阳毛尖。信阳,因“毛尖”而声名远播,“毛尖”,因信阳而发扬光大,这是信阳人的骄傲!

在城市的边缘,一个孤独而快乐的老人,品着毛尖茶,记下了这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