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衣队斗争 便衣队是鄂豫皖苏区的一个伟大创举,它始建于1933年秋,大力发展于1935年春节以后,这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遭敌人严重摧残的特定历史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党政军三位一体的革命组织。这种以地方和群众工作为主的武装便衣队,适应了对敌斗争的需要,一经产生就显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坚持鄂豫皖革命斗争的基本力量。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鄂豫皖边区的武装便衣工作由少到多,由弱变强,1937年初,发展到89个,共计600余人,星罗棋布地分布于边区22个县境,为坚持鄂豫皖革命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位三位便衣队制定的斗争策略方针:

“游击战争,昼伏夜行,两面政策,统一战线”。

高敬亭为便衣队制定的五项具体任务:

(一)发动和组织群众;

(二)扩大红军和打击敌人;

(三)安置红军伤病员和筹款筹物供应红军;

(四)搜集情报和配合红军作战;

(五)建立和发展党组织。

夜袭鸡公山 1935年7月,中共罗礼陂孝特委下辖的便衣队夜袭鸡公山,活捉外国顾问3人。

抓获敌税务局长 1936年3月,罗山铁铺便衣队抓获罗山县敌税务局长,筹款1000银圆为红军购买大米5000斤及一些油、盐物资。

袭击柳林火车站 1936年5月,灵山便衣队烧毁柳林车站民团哨棚10余座,袭击柳林镇警察所,缴枪4支、子弹两箱、电话机和油印机各1部。

大别山红旗不倒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武装、便衣队与大别山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清剿”。红二十八军转战鄂豫皖边区45个县,地方武装、便衣队基本上就地坚持斗争,牵制敌正规军最多时达68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15个连和大量小股敌军,使革命的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区。

第四组 中共鄂豫边省委成立

豫南地区信阳、确山、汝南、正阳等地的党组织与豫西南地区的党组织合并,建立了中共鄂豫边省委。

张星江(1907~1936),唐河县毕店镇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南阳中心县委书记、中共中央交通员、唐河县委书记、鄂豫边工委书记、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鄂豫边省委书记等职。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桐柏时,张星江向红二十五军程子华军长等介绍地形、敌情,并担任向导,带路联络,为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胜利到达陕南做出了重大贡献。1936年3月27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未完待续)

(本文由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