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县委书记詹玉锋(中)和县长杨明忠(左一)到浒湾乡调研农村改革发展工作时,该乡党委书记李永刚(右一)向他们汇报工作。 |
□汪宗军 谢新荣
在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中,新县浒湾乡土地流转、资金周转等方面大做文章,使得在大别山深处出现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市级示范农民新村”——游围孜村,并且这个新村引来了日本人的投资。
3万元演绎一个农民新村
2006年,在国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倡导下,浒湾乡党委、乡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以游围孜村这个“双低”(人口低于千人、农民收入低于全乡平均水平)村为试点,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在贫困山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如何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瓶颈”是摆在浒湾乡党委、乡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为此,浒湾乡党委、乡政府专门在游围孜村召开了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动员会,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社会的广泛参与、支持和配合,才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为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该村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农民家中进行走访、座谈,面对面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打好开局之仗,该村通过信函的方式,积极与在外务工成功人士进行沟通联系,号召他们援建家乡建设。当在外创业的老板游光照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打电话让在家的父亲将3万元钱送到村委会,援建农村休闲娱乐广场,也就是游光照这3万元,有力地激发了全村干群开展新村建设的决心,游围孜新农村建设由此拉开序幕,也拉开了浒湾乡农民新村建设的序幕。
为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推动试点村建设顺利开展,该乡采取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采取“上级补一点、成功人士捐一点、群众筹一点”的“三个一点”的投资方式,争取首批建设资金40万元,同时将资金、项目、技术捆绑使用,发挥效应,2006年至2010年,新村建设资金投入达到2000万元。在新村建设中,按照“居住舒适,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理念,结合村庄实际,对道路、排水沟、池塘、村庄绿化、农家庭院、畜禽圈舍、菜园、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了规划,增强了新村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为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促进游围孜村经济快速发展,浒湾乡党委、乡政府又对该村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形成了“三园两区”现代农业发展局面。为了确保新村建设质量和速度,乡村两级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协调组、督察组,专门抽调10余名干部入驻该村,负责日常建设工作,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整顿村容村貌。2009年5月,游围孜村被确定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市级示范村”,为全力打造精品示范村,浒湾乡党委、乡政府又按照新村建设“八个一”工程标准,先后完成了500亩旱涝保收田改造,村组道路硬化,大桥新建,大塘、排水沟整修工程,实施了惠及205户的安全饮水工程,建成面积500平方米左右的文化大院、“丰乐园”和农村社区各1处,各种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游围孜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农民不再在自家的土地上种地
开展试验区建设,破解农村体制机制是关键,在做好“八篇文章”上,浒湾乡将创新农村土地经营体制作为改革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推进土地规模适度经营,充分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游围孜村共有耕地面积450亩、山场面积1300亩。由于传统农业产量少、效益低,大部分青壮年劳力转移输出到国外、省内外、县内务工或经商,土地撂荒闲置现象较为普遍。2006年,浒湾乡同意了村里对村集体大塘、闲置厂房、山场等租赁、承包、转让给个体户进行经营;2008年,新县出台的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的激励政策和乡政府实施鼓励种养产业发展的优惠条件见了成效:由新县4名出国务工返乡青年联合投资120万元,率先在游围孜村承包土地50亩,利用在日本所学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创办了“四方绿色”农场,种植辣椒、番茄、芹菜等反季节蔬菜25棚。浒湾乡政府以此为契机,出台了关于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养业的奖励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催生了一批特色种养基地。
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950亩,形成特色基地7个,初步形成了“三园两区”产业格局,即农产品科技种植示范园、水稻高产示范园、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园和花明淮南猪养殖区、明伟规模养殖区,成立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80人。土地流转后,农民在自家门口就可实现就业,轻松获得稳定的两项收入:可以取得租金收入每亩地500元,在种养园区务工每月收入700元左右,仅土地流转一项农民人均增收在1200元以上。土地流转还转移出300余人外出务工,每人每年务工收入在10000元以上,催生出一批既拿租金又拿工资的新型农民。
田间地头出现了日本人辛勤劳作的身影
游围孜村新村建设成功了,更值得一提的要数“山沟里走来洋农民”。2008年,在县劳务局和在日本务工青年的引见下,在享受同等国民待遇政策吸引下,日本农场主立松国彦被游围孜村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氛围所吸引,不远万里来到新县浒湾乡,在游围孜村租赁土地210亩,投资46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金秋种植绿色有限公司,引进日本先进机械设备10多台,种植日本高产粳稻、油菜、小麦150多亩、大棚蔬菜23棚,成为全市唯一一个由外国人投资创办的科技农业示范园。示范园实行机械种植、规模发展和科技管理,把日本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运用于生产各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单产和经济效益。日本人到新县来种田,享受同等的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和政府协调服务。示范园的创建,不但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全新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耕作技术,尤其日本人的信誉程度、时间观念及创业干劲,更是让当地群众叹为观止,成为他们发展经济、进行农业生产的榜样。
试验区建设以来,浒湾乡党委、乡政府积极营造人才创业环境,大力实施“引凤还巢、造福家乡”工程,发展“回归”经济,积极引导该乡国外劳务输出人员、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企事业单位人员、农民工等各界人士回乡创业,各类创业人才纷纷涌现。目前,该乡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中,各类创业型人才达到100余人,逐步使浒湾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人才创业的高地。
把最好的房子留给老人
在注重新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为统筹兼顾其他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浒湾乡在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低保、医保政策的基础上,实现了以游围孜村为主的新农保试点工程全面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100%。与此同时,该乡深入开展“温暖工程”、“1+1”帮扶活动,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和残疾人得到有效帮扶和救助,真正实现劳者有工、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浒湾乡更是牢固树立“民思我想、民困我助”的民本情怀,更加关注民生,救助弱势群体。为改善农村“五保”老人生活环境和集中供养能力,游围孜村通过跑项争资,成功争取了民政系统一个40万元的项目资金,然后依托政府筹资和社会捐资80万元,高标准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敬老院,配置床位50个,可集中供养50位“五保”老人。目前,敬老院是游围孜村资金投入最多和建设标准最高的一处建筑。浒湾乡党委、乡政府还专门聘请了厨师和3名工作人员,免费为老人提供衣服、食物、房屋和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