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美的新集镇彭河新村

□本报记者 成兆本

在新县新集镇,有着这样一个农民新村:它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备、适宜人居;它处处新气象、处处新景观,亦城亦乡、宜居宜业;它交通便利,位于新县新集镇南郊城乡结合部、大广高速南段出口,东起高速出口,西至艾洼组后山,南至泗店乡政府,北与县城融为一体。这就是艾洼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它辖艾洼、泡树洼、陈店、姜榜4个村民组,总面积5平方公里。

迅速崛起的新村

这个新村建设是很迅速的。为了完成新村建设,两年时间完成了征地近2100亩,搬迁安置农民219户,解决了县城拆迁安置300户、保障性住房160户这些任务,不是简单的事。

新集镇征地拆迁为什么能够顺利推进?

该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示范点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坚持说了就办,定了就干,不拖泥带水,不推诿扯皮。镇里有十几个人在该区域专职工作,进村入户、体察民情,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力支持示范点建设工作,保证区域建设顺利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建设进度。

在征迁安置过程中,新集镇提出“五个不拆”:政策不完善不拆,宣传不到位不拆,安置不妥当不拆,当事人思想不通不拆,矛盾隐患不排除不拆;还要做到“四个不建”:没有科学规划的不建,程序不完善的不建,群众不满意的不建,质量没有保证的不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征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有出路”。

在制订征地方案、补偿标准、安置方式、规划设计等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关键问题上,新集镇严格按照“4+2”工作法的要求,充分尊重民意,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在征地、搬迁、安置三个问题上,家家户户更是对政府的政策和方法都一清二楚,减少了工作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给家家户户带来了实惠,现有的搬迁户全部成为拥有百万资产的新型农民。

今年10月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从事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与失地农民领域研究的专家陶然教授在对新集镇艾洼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新模式进行调研后,欣然撰写《征地拆迁“新县模式”值得借鉴》一文在《第一财经日报》上发表,对新县的城乡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集镇征地拆迁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地方政府在区域内的黄金地段规划了商贸居住区,用于安置失地农民的居住和就业,有效解决了被征地拆迁户的生活出路问题。具体的做法是:地方政府在公路两侧按照每户9米(沿街长度)×14米(进深度)=126平方米的面积划地,让农民依据政府统一规划和设计盖楼。一个3口之家的农户,可以盖起高达5层、总建筑面积达580平方米的楼房。在当地,这一楼房建筑和装修成本在30万元左右,而农户征地、拆迁补偿获得的款项基本在25万元至30万元左右,因此,被征地拆迁农户大都只需支付很少的自有资金,就可以盖起无论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还是基础设施、环境条件都远超改造前的住房。

新村向新方向发展

新村到底新在哪儿呢?

“壮大产业,扶持创业,加快就业,转变职业,促进群众安居乐业。”这是艾洼城乡一体化示范点的发展思路。

壮大产业。艾洼城乡一体化示范点依托靠近城区的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了以建筑、商贸、餐饮、房屋出租为支撑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全村已成立了16支施工队,有300余人从事建筑业,年产值达800余万元;从事商贸业的52户,年产值达600多万元;从事餐饮业26户,年产值达140余万元;从事房屋租赁的110户,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引进的新林茶业公司600万吨绿茶粉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安排就业150多人,实现销售产值9000万元,利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200万美元。

扶持创业。艾洼城乡一体化示范点通过发放征地补偿资金、提供小额信贷担保贷款、减免税收、提供优惠用地等政策,引导村组干部、城市居民和失地农民积极投资创业,先后发放补偿资金1900万元,引导被拆农民沿街建起了失地农民安置门面房,涌现了以操良成等为代表村组干部创业典型3人、城区居民创业典型10人、失地农民创业典型5人,建成了以养殖场、建筑业、商贸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加快就业。艾洼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实行失业登记制度、就业制度、就业援助政策、劳动力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等“五个统一”,以阳光工程培训和创业培训为载体,发挥区位优势,与县职业高中结成对口培训对子,统一组织村民参加再就业工程,积极构筑劳动力转移平台,累计培训失地农民和城区居民100多人次,引导他们从事个体工商、酒店经营、建筑施工、种植养殖等产业,成建制向江苏、浙江等地输出务工人员30多人。同时,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就业50余人。

转变职业。围绕“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两大战略目标,艾洼城乡一体化示范点集全村之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有效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和收入来源,全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已占到农户总数的95%以上,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到了居民收入的87%以上。通过就业转移、身份转变、观念转变等手段,实现了城乡居民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生产要素、居住条件、社会待遇等全方位的无缝对接。

民生保障和谐

在民生方面,艾洼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实行社会保障“一个体系双轨制”,即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类实施,积极开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工作,使全村居民充分享受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

按照“低水平、广覆盖、有保障”的原则,全面启动了居民养老保险。艾洼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对城镇户口居民,引导其参加商业保险,对农村居民,全部纳入新农保实施范围;实施医疗保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医疗救助的惠及范围和补助水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人数分别为738人和392人,参保率分别达98%和97%;对低保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缺乏劳动力的家庭、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等重点予以关照,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64户174人和农村低保条件的13户21人已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建成农民安置楼房15.9万平方米,市民安置楼房5.2万平方米,安置市民468户1508人,吸收进城农民189户615人;运用国家政策资金,建设了总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的廉租房,实现了社区内居民住房全覆盖。

盘点成绩,令人自豪。谈到今后的发展,新集镇党委书记邱家能直言不讳地说:“经过全镇人民的积极努力,新集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市县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全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努力实现发展方式更优、发展质量更好、发展速度更快、综合实力更强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