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 超)近日,市民陈先生向记者反映,近段时间,他频频接到一些陌生电话,自称是投资理财公司市场分析人员,向自己推荐投资理财服务。他有些纳闷,自己的电话号码本是隐私,这些投资理财公司是从哪里搞到的呢?陈先生曾在电话中询问对方如何知道自己的电话,对方称是买的,但不肯透露购买渠道,称是商业机密。

陈先生说,几年前,他在我市一家“新××”证券公司开设了股票交易账户,登记了姓名与联系方式。由于市场低迷,自己也很少炒股。今年,股票市场相对火爆。于是,他经常接到一些外地陌生电话,询问他是否需要开户炒股和投资咨询服务。陈先生比较疑惑,自己远在信阳,姓名及电话号码怎么会被上海的、广州的证券公司摸得一清二楚呢?他判断,肯定是自己在信阳证券公司登记的客户资料被泄露了。陈先生担心地说,被证券公司知道还不要紧,顶多是电话骚扰而已。要是被心怀不轨的坏人利用,那可就糟了——因为客户信息中有自己的姓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资料。

像陈先生这种情形,我们好多人也不陌生:只在一家房租中介咨询过,全市的中介恨不得都要找你;你刚买了房子,装修公司的电话就会让你不得安宁……从凌晨到深夜,卖房卖车、投资炒股、商场打折,甚至信用卡套现、办理假证的信息,常常塞满了手机、电子邮箱。显然,我们的个人信息被当作商品一样被“卖”了!我们的隐私正成为别人的牟利工具。在利益面前,隐私的保护膜被层层剥离,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玻璃缸里的金鱼,任人玩赏。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人都因信息被非法收集困扰不已,但是真正站出来维权的并不多。

个人信息被滥用潜在危害巨大。广告骚扰还是小事,一旦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还可能引发账户失窃、诈骗、绑架等严重的刑事犯罪。“当你的信息被泄露后,你怎么办?”随机问了几个朋友,多数人表示不清楚。“我们能向谁投诉啊?”也有人道出了其中的无奈。大量公众个人信息受到侵害却只有忍受,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对那些泄露和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和单位,是否需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加他们的违法代价。陈先生呼吁,相关执法部门应健全投诉反映渠道,加强信息监管。

对此,记者和法律界人士进行了交流。律师认为,公民的电话、住址等个人信息属隐私,未经本人同意擅自泄露,无疑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应承担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的民事责任。对个人来说,可向消协投诉。或从信息登记单位入手,查找泄密源头,搜集相关证据,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