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唐诗描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天高地阔的挚爱之情。这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这种情怀使得父母可以为子女付出一切,包括生命。当然,在这个太平盛世,父母为子女要做的,更多的是抚养和教育。然而,育儿这个父母最伟大的家庭事业,如今却使他们不堪重负。而那些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爱侣们,因此而害怕担当“父母”这个光荣的称谓。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据有关媒体报道,依据“中国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课题组专家测算,社会和家庭对儿童的抚养成本分别占14%和86%。按照这一标准,在抽样调查统计中得出:一名在15周岁前的城镇孩子,家庭将为其支出6.97万元抚养费,社会负担的抚养成本为1.13万元;一名15岁前的农村孩子,其家庭支出的抚养成本为1.78万元,社会支出的抚养成本为0.29万元。而这只是一种育儿的平均成本,而且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贵州省的抽样数据。但是,即使这样,在贵阳市,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即便节俭支出,仅学习和生活开支,保守估计也得12万元。诚如当地人所说:“两人挣钱三人花、孩子花钱是老大。”
其实,这还不算“冒尖”。近期,央视屡屡报道北京市的幼儿园要价惊人,普通的一年费用在1万元到3万元,相当一部分私立幼儿园一年的费用在6万元到8万元。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育儿价位,让那儿的青年男女们实在不敢为人父母。而就在前段时间,中国社科院对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作出“抚养一个孩子需要49万元”的报告。该报告公布后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济南、广州、湖南等地的网民纷纷跟帖。尽管各自所在的城市经济水平不同,但绝大多数家庭对抚养孩子开支“不轻”感同身受:抚养一个孩子,真的有点难,尤其是工薪阶层。
这并不是说,现在的父母对子女没有了“奉献”精神,也不是说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没有起作用,更不是说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幅度的提高,而是父母的现有收入远远跟不上社会育儿价格的直线上涨,甚至“跳空高开”。这种“泡沫型上涨”的现象有点像房地产市场,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其中原因,许多专家学者、权威机构做过精细的分析,笔者不敢妄言。而最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此也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温家宝总理也就此在北京市进行了调研,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看来,育儿的沉重负担,不仅是父母们在操心,而且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是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之基,重在儿童。孩子不仅仅是每一个家庭的孩子,更是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需要所有人的精心呵护,也是所有人的责任和义务。如今,害怕育儿的现象只是在一二线城市发生,倘若不加遏制,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就会蔓延到三线城市,甚至蔓延到县乡来。但愿此等现象到此为止,使育儿不再成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