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县委书记詹玉锋(前排右二) 、县长杨明忠(前排左三)等领导在县教体局局长胡光志(前排右一)的陪同下视察新县职业高中。 |
近年来,新县职业教育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图为新县县长级干部匡胜良出席全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并代表新县领取省级“先进单位”奖牌时的情景。 |
□本报记者 华 唯 通讯员 李文德 管 乾
近年来,新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扩大中职学生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目前,新县已建成各类职业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9100余人,其中职业高中2所、职业中专1所,在校生5800余人;职业初中2所,在校生1000余人。全县共有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8所,公、民办职业培训学校6所,乡镇成人教育学校15所。近3年,全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在校生“双证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达到96.5%。新县职业高中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称号;八里畈镇成人教育学校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新县获得“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荣誉称号。
在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新县还把涉外劳务输出作为重头戏来抓,累计向境外派遣劳务(研修)人员达1.5万人次,创外汇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0多亿元。新县输出人数、涉外劳务收入和创汇金额连续12年居全省县级单位之首,成为河南省涉外劳务输出第一县,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外派劳务基地县”和“全国优秀外派劳务基地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富民为本,调整思路抓职教
新县农村人口28.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4.2万人。针对改革开放初期,新县教育十分落后、人才极度匮乏,特别是广大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致富门路比较狭窄的实际,新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教育结构,把振兴经济的战略眼光聚焦到发展职业教育上来。
加强组织领导。新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教育、发改委、财政、人事、劳务、农业、扶贫、科技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办公会,研究发展对策,解决发展难题。县政府经常召开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统筹安排全县职业教育工作,分解目标任务,并将完成情况作为对相关单位和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之一。县教体局还将职高招生、“两后”培训等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初、高中年度综合评估范围,实行量化考核。
科学制定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新县科学制定了《新县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确定了到2012年,全县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对未升入高、初中毕业生要求全部参加3个月至6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集中力量办好6所乡镇成人教育学校、4所职业高中、2个实验实习基地;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确保3所乡镇成校达到省级示范化标准,3所达到市级示范化标准;全县80%以上的乡镇成校达到二类以上标准的发展规划。特别是河南省大力实施职教攻坚计划以后,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出台了《新县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和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新县今后实施职教攻坚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保障措施,对全县实施职教攻坚、巩固职教强县成果进行统筹安排和总体部署。
强化部门协作。新县职教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共同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便利条件。教育部门负责提供师资队伍和培训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劳务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职业学校毕业生和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学员出国务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务工人员提供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部门优先安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科技推广项目;金融、财政、扶贫部门提供优惠贷款和资金扶持,在全县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培训为基,提升素质树形象
整合教育资源。新县牢固树立“不求人人上大学,只求人人能成才”的办学理念,根据“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努力办好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将两所农村高中改为综合性高中,将三所农村初中改造为农村职业初中,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配合、服务和衔接。采取“日校办夜校”、“一师兼两教”的方式,打破行业界线,整合培训资源,全县已建成了新县吉星涉外职业培训中心、新县吉星涉外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新县职业高中、新县立博劳务培训基地、新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培训学校等21个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健全培训网络。新县成立了由县委组织部和教育、农业、扶贫、科协、工会、劳务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政治优势、教育部门的师资优势、农业部门的资金优势、科技部门的信息优势和劳务部门的市场优势,将组织部门的“金手杖”计划、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职业学校的职业培训和劳务部门的劳务培训整合起来,共同开展职业教育,形成了以职业学校和劳务培训中心为龙头,以乡村成校、夜校为补充,以社会办学为延伸的职业教育网络。
强化技能培训。新县根据职业学校学员文化程度、专长和从业意愿,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分类培训;紧扣市场需求,实行订单培训,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训什么样的人才;瞄准市场动态,把握用工走向,开展就业前的储备培训,超前培训一批市场紧缺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全县已开设建筑、缝纫、电脑、电焊等20多个专业,做到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储备一批,达到“来之能训,训后能走,走之即安”的目的。
以市场为先,挖掘潜力扩规模
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新县紧紧依托本地、国内和国外三个市场,努力促进就业,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面向本地市场促就业。新县依托现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城乡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先后共培养学生1.2万人,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经过培训的劳务人员,有的进入县骨干企业和乡镇企业,有的在家乡办起了加工业、种植业和养
殖业,成为各种专业户,在农村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面向国内市场促就业。新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6.8万多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72%。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教育、劳动部门联合举办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班,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实用技能、安全生产和法纪知识培训,增强他们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目前,经过培训后的劳务人员,有的进入企业,成为技术骨干;有的建立公司,当上了老板。
面向国际劳务市场促就业。新县在全国县级单位中率先成立了涉外劳务办事机构,分别在韩国首尔、日本福冈设立韩国支社和日本事务所,自主开拓国外劳务市场,构筑涉外劳务前沿阵地。目前,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国外用工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年输出人数稳定在1500人以上,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外派劳务基地县,实现了涉外劳务输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
以服务为重,凝心聚力创品牌
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难题,为切实保证新县职教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用足内力求发展。新县财政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对经批准建设的职业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免收一切行政性收费;对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中等职业学校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征用税等;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职业学校教学及学生生活用水、用电、用气执行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县财政自2006年起,每年拨付职教专项经费30万元以上,2006年至2009年,县政府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分别拨款30万元、50.5万元、72万元和91万元用于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分别达到35.6%、33.4%、30.6%和32.8%。2007年至2009年秋,全县共有17876人(次)享受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县财政足额拨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地方配套资金376.572万元。县政府每年还将扶贫资金的10%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将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经费的20%用于发展职业教育。2006年以来,全县共投资4635.6万元用于发展职教,大大改善了职教办学条件。
借助外力促发展。新县一方面加大跑项争资力度,为适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成功争取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已先期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一所民办职业高中——吉星涉外职业技术高中,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计整个项目建成后,年培训能力将达6000多人。另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全县已建成民办职业培训学校6所,总投资额达3000多万元,年培训规模7500多人。
激发活力保发展。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新县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实行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师同等待遇,不断挖掘职教内部潜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此外,还从省内外职业技术院校和县农、林、牧等部门聘请一批工程师、技师到学校任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2006年以来,县教体局先后为县职高和2所综合高中分配和调入本科以上学历教师129人。目前,全县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41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2.6%,具有高级职称的有87人,是专任教师人数的20.86%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55.9%。同时,在各农村职业学校实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并要求全部参加培训,有效保证了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老区经济要发展,职业教育来助力。目前,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加速器,在今后的工作中,新县将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职教攻坚工程,做大做强职教蛋糕,为“两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特稿统筹:冯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