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小龙

盛世修景。

公元1747年,正值乾隆盛世。时任信阳知州的诗人张钺有感于信阳风光之美,轻摇羊毫,赋诗八首,为信阳“修建”了八处美景。诗名即景名,它们是:《贤岭松风》、《浉河泛月》、《申塔朝晖》、《奎楼晚照》、《龙潭瀑布》、《雷沼喷云》、《龟山晴雪》和《长台古渡》。从此这八首诗描绘的风景就成了“信阳八景”,一直为信阳人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岁月如梭,弹指间,200多年过去了。神州大地在改革的锣鼓声中,再迎盛世。当年张钺治下的信阳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公元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信阳全市生产总值已达到975亿元,总人口806.82万人,人均生产总值14467元。随着信阳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广大市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为了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浉河八景的决策。

此盛世非彼盛世,此八景亦非彼八景。

这八景沿河而建,其名曰:望湖轩、聚贤祠、茗阳阁、申伯楼、龟山亭、琵琶台、河洲榭、平山塔。八景分别以“亭台楼阁轩榭祠塔”等中国传统建筑名称命名,以传统园林建筑风格为主,结合信阳的厚重历史、山水文化,用最传统的建筑语言,营造出了信阳新的人文景观。

对此,一位著名城市文化建设专家评价道:这是信阳在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和魅力城市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的自我创新,符合了与时俱进、追寻多元、保持传统、自我创新的当今城市文化发展的目标,是信阳城市文化传统性与创新性的完美结合。

八景如同镶嵌在浉河这条玉带上的八颗珍珠,光彩熠熠,还未修好,便引得众多市民前去观赏、游玩。在聚贤祠旁,一老者说:“贤山还是这个贤山,但有了聚贤祠,贤山就有了‘山魂’;浉河还是那条浉河,有了茗阳阁、申伯楼等八景,浉河就有了‘水魂’。”

“魂”是什么?“魂”就是历史、就是文化。

城市建设不仅要有硬件设施反映城市面貌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有反映历史文化传统的“魂”。浉河是信阳的母亲河,浉河八景作为浉河的“魂”,从某种意义上也就代表了信阳的城市文化之“魂”。这个“魂”是信阳独有的、是得到信阳人认可的、是信阳人自己的“魂”。有了这个“魂”,信阳的城市文化就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会让每个信阳人在精神上与之产生共鸣,从心底去爱护它、关心它,把它当做信阳人的自豪、骄傲;也会使外地人乃至外国人觉得信阳这座城市有种独特的亲和力,让他们向往和羡慕。

浉河八景不仅将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更为市民心灵栖息提供了一个精神空间。对这样一个为民、惠民、得到市民认可的项目,市委、市政府自始至终不遗余力地抓紧、抓好。

2010年3月8日,迎着漫天雪花,市委书记王铁实地检查了浉河八景的建设进度并现场办公。

2010年6月26日,市委书记王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张春香头顶烈日,冒着近40℃的高温,勘察浉河八景中的聚贤祠、申伯楼、龟山亭、琵琶台、河洲榭、平山塔建设情况。

……

浉河八景的建设速度一日千里。目前,浉河八景工程均基本完工。据悉将在国庆节前全部竣工。届时,广大信阳市民多了欣赏风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宜居之城增添了新亮点,信阳的城市文化更具实力,信阳的魅力也更足。

盛世修景,景彰盛世。

市委书记王铁在检查浉河八景建设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浉河八景不仅是当下的景观,再过若干年后,它将是名胜古迹、是文物、是信阳重要的文化符号。”此言甚是。今天的浉河八景是城市文化的传承,明天的浉河八景将作为城市文化被传承。这也正如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通过它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程度,并将它的产品变成可储存和复制的形式……把它复杂的文化一代代往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