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成兆本 常 征
“喝过信阳毛尖吗?”“喝过,挺好的。”在信阳红茶生产总部生产车间,来自福建的红茶制作师傅刘明友告诉记者,“‘信阳红’的品质甚至超过了红茶发源地福建的红茶,具有‘甜醇回甘、汤色红浓’的特点,你们信阳的气候和土壤适合发展红茶。”
日前,记者一行走进了海拔300多米、设在信阳毛尖主产区——浉河区浉河港镇白云村的“信阳红”研发基地(信阳红茶研究中心、信阳红茶生产总部),一睹了信阳红茶的芳容。走进包装室,记者观看了“信阳红”的成品,果不其然,如今绿茶变成了红茶。4月26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来信阳品尝“信阳红”后,称赞“信阳红”品质好,发展潜力巨大,可以与国内一些著名红茶媲美。
据浉河港镇的一位干部介绍,在中国茶都——信阳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上,该镇研发的“信阳红”称得上是“重大成果和最主要亮点之一”。白云村茶农严敏告诉记者,现在采完春茶,还可以采夏、秋两季茶,一般一天可采到七八斤,按1斤10元算,一天下来挣100元不成问题,一年能多挣几千元,总比老坐在家里打麻将好啊!
看罢红茶,瞧瞧绿茶。记者一行来到浉河港镇南部的信阳毛尖正宗产地、享有“茶乡明珠”美誉的龙潭村。该村党支部书记伍世军介绍,去年以来,他们村围绕“茶”特色,按照“突出优势、壮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思路,建设茶基地,弘扬茶文化,开发茶旅游,壮大茶经济,打造茶叶专业示范村。目前,全村户户种茶、组组产茶,茶园1.6万亩,涌现出百亩种茶大户26户、50亩以上的120户;有茶叶专业合作社8个,入社会员800多人;有大小茶叶加工厂360个,茶叶加工机械700多套,炒锅1600口,基本形成了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2009年,该村产干茶36万公斤,产值逾亿元,仅茶叶一项,农民人均收入6000多元。
与此同时,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浉河区试验区建设示范村、中州新村——龙潭村,因地制宜,大胆推进,聘请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龙潭村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投资50万元,实施了白龙潭河道治理,建成护河堤400米;投资35万元,新建白龙潭大型水冲式公厕1座,同时启动了白龙潭广场建设,被评为全区唯一的“一类示范村”。
自试验区建设以来,该镇立足“红色、绿色”名茶优势,将特色融入精品,用精品展示特色,按照“城在山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的思路,聘请北京规划设计院制定了“一心两轴”的新村规划,外观采用徽派建筑风格,造型统一,美观大方,独具茶乡风韵,目前,新建商住房145套,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新建街南商住房40套、街北商住房105套,形成了集商住、茶叶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型农民居住区。在此基础上,该镇采取政策驱动、能人带动、招商促动、合作拉动的“四轮驱动”的方式,推进茶园流转。以黑龙潭村为试点,依托五云茶叶集团,对茶园进行统一流转,可望变茶园为车间、茶农为职工、茶区为试验区,实现万亩茶园大流转。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在规划区内集中建房居住,让茶农生产在山上、居住在山下,实现人口向集镇集中。据悉,全镇累计流转土地5.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