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枝 柳世君
1950年 信阳专区地方国营农场(市农科所前身)组织发动广大农民在全区(含今驻马店市)开展水稻地方良种的评选、鉴定和利用工作。至1951年共收集到水稻材料365份,其中,粳稻28份。从中推广了九月寒、香稻丸、黑壳糯、猴儿背等良种。
1956年 信阳专区农业试验站(市农科所前身)开始双季稻研究。在全区示范推广头季早粳搭配二季中粳双季稻栽培法。当年全区试种移栽式双季稻2904.8亩。
1957年 信阳专区农业试验站引进50多个新品种,筛选出早粳品种青森5号、公交12号、元子2号、早沙粳等,中粳品种色江克、加笠、北陆12号等。1958年全区(含今驻马店市)发展双季粳稻38万亩。由于减产较多,1960年双季粳稻停种。
1966年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水稻研究所(市农科所前身)进行双季籼稻、双季粳稻、早籼晚粳的合理搭配和栽培技术研究。试验证明,以头季矮秆早籼搭配二季中粳品种产量最高。
1967年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水稻研究所转向试验、示范、推广矮秆早籼搭配中粳栽培方法。筛选利用中粳品种有早熟农垦58号、中京旭、沪选19号、农垦57、武农早、南粳32等。
1971年 信阳地区农科所举办有160人参加的“大苗改小苗、单季改双季”水稻生产新技术学习班,全区第二次发展双季稻。1974年全区推广47万亩,1976年全区推广60万亩。1977年,双季稻下降到28.3万亩,1979年不足8万亩,1980年不足万亩。稻(籼)麦两熟逐渐兴起,粳稻随双季稻的下马无栽培面积。
1980年 信阳地区农科所开始单季中粳稻研究,示范推广秀优57、黄金晴、花粳2号等品种,主要与小麦等接茬。1983年全区试种1.8万亩。1984年扩大到2.4万亩,1986年达到10万亩,1987年12万亩。但由于稻瘟病、纹枯病严重发生,大面积减产,籼改粳再遭遇严重挫折,粳稻生产进入低谷。
1990年 市农科所筛选出CO12、豫粳6号等粳稻品种。其中CO12于199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这些品种,虽米质优良,但产量无法与杂交籼稻抗衡,大面积推广受到限制。
1993年 信阳市农科所开始杂交粳稻的选育。同年,罗山县庙仙乡种植郑稻5号300余亩,当年亩产达千斤,1994年扩大到三个乡(镇),面积6000余亩,因三化螟和稻瘟病危害导致大面积减产,经济损失惨重。
2000年 市农科所开始粳稻晚播栽培研究。揭示了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提出将播期由4月中下旬推迟到5月下旬,灌浆成熟期由8月上旬至9月上中旬推迟到8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使灌浆期处于温湿度较低、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避过了高温引起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品质下降,高温高湿引发的稻瘟病、纹枯病危害和三化螟孵化高峰期的侵入,实现了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2003年项目通过省级鉴定。
2003年 市农科所选育的两优培粳、信杂粳1号,分别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2004年 市农科所主持的《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与栽培对策研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 河南省“籼改粳”学术研讨会在信阳召开。会议研讨了豫南稻区“籼改粳”的发展前景、难题、解决途径、品种选育与利用、栽培生理生态、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以及粳稻产业化开发等内容。同年,信杂粳1号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 《瓜后粳稻高效种植模式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省级鉴定。
2008年 《瓜后粳稻高效种植模式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 市农科所选育的信旱优26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同年两优培粳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 信阳市“籼改粳”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全市粳稻种植面积3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