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电影《天下无贼》里的这句台词一度流传开来。毋庸置疑,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是靠一纸文凭,靠一句“豪言”,靠一次政绩,关键是看他能否为民谋福祉,能否实干出实绩,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近闻,浉河区有80%的基层干部被党组织高看一眼,脱颖而出,其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社会各界的口碑一致:“区委立足实际,着眼实绩,注重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实绩。”

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是有专业特长的人。真正的人才,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靠实实在在的具体实绩来体现,而来不得半点儿的虚假。同样,如果党的领导干部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干一点儿实事,不能干出让人民群众认可的一个又一个成绩,可以说,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干部,就算不上“人才”。现在看来,毛泽东同志关于“德才兼备,红专统一”、“在实践中培养选拔人才;辩证地、两点论地看人;善于识人之长,并能用其所长,要做到知人善任,对优秀人才委以重任,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仍然是人才标准的内核。

“选士用能,不拘长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根深叶茂的树木之所以硕果累累,离不开肥沃的土壤、科学的养护。人才的成长也同样。比如,观念上,需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摈弃论资排辈、求全责备;机制上,需要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保障激励等,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环境上,需要落实政策,靠待遇引才、用事业育才、用感情聚才。全市800万人口,有近500万农村劳动力,有党政人才1.83万人,有事业单位职工20多万人,有专业技术人员15万人,有农村实用人才11万人……这些都是人才,是魅力信阳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的中坚。久负盛名的青岛港之所以能孕育“青岛港精神”,其实质就在于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的人才观,从而营造了一个努力工作、崇尚奉献的“小气候”,培育出以许振超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专家、品牌员工、岗位标兵,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管理精细型、亲情和谐型发展之路,港口资产由1.8亿元增值到217亿元,进口原油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一,外贸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二,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据2007年7月18日《人民日报》)。正是由于伟大的“青岛港精神”,把一个只有技术而没有学历的许振超培养成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时代先锋。

党和国家的事业,重在为人民服务的实绩!人才工作,说到底就是要看这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与实绩。诚如浉河区善于调动、凝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始终保持进而激发各级干部重实干、重实绩的强烈事业心。因此,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抓人才、重实绩。正如市委书记王铁强调的,“让能干事的有机会、想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奖励……”总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之时,必定是魅力信阳愈发美丽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