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农业”富民计划实施以来,涉及的7个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稳步有序地推进华英养殖小区建设,目前已确定养殖小区选址528个,已开工建设养殖小区344个。在养殖小区的建设过程中,各县把扩大养殖规模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相结合,逐步探索一条养殖业发展与土地流转增效的双赢道路,截至目前,已建设的养殖小区共推动土地流转5146亩。他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宣传引导促流转。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华英农业”富民计划的若干政策意见》要求,今明两年要建成各类养殖小区700个,占地8900亩,其中华英鸭养殖小区每个占地面积15亩,如果单靠养殖户个人的土地难以达到这种规模,要扩大规模必须集中土地,要集中土地就需要土地流转,养殖小区和土地流转这两个乍一看毫无联系的概念又有必然的联系。基于此,各县在宣传“华英农业”富民计划时,注重引导新建养殖小区与土地流转结合,特别是流转一些不适宜种植、农业产值不高的土地用于养殖小区建设。
二、政策扶持助流转。各县按照市委、市政府意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既发展了养殖业,又推动了土地流转。光山县对集中流转土地上马养殖小区项目建设的,按流转规模的大小,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适当奖励补助,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上给予支持;商城县根据华英养殖小区建设特点,出台政策,给予用地支持。按照《畜牧法》的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养殖场(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与养殖配套的生产用房设施占地视为农用地,农户建养殖小区,国土部门不收取任何费用,任务乡镇对土地流转除按照规定积极协调寻求部门支持外,还额外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像商城县双椿铺镇给予每个小区800元的电力费用补助。
三、因地制宜巧流转。在养殖小区的选址过程中,各县相关部门提前介入,给予小区用地政策指导,将荒地、荒滩、坡地等非基本农田作为选址重点。淮滨县台头乡利用乡政府旧窑场所在地,集中筹建华英肉鸡综合养殖小区,实现废弃地重新利用60余亩,已集聚养殖户4户。该县马集镇彭庄村村民自发在老宅基地上建设养殖小区的做法,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刘大园村村民刘世同在自己承包的鱼塘之间空地上平整出20余亩土地建设养殖小区,形成了立体循环养殖模式,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
四、规范发展稳流转。养殖小区建设和农村土地流转虽然有天然的联系,但也关系到农业生产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过渡,既不能想当然地强制推行,更不能急功近利草率发展,而应当在规范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在政策把关上,国土部门积极主动落实有关小区建设用地政策,结合土地第二次调规,把准土地政策关,规避基本农田,及时调整土地规划,保证了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在宣传引导上,依靠在群众中有威望的老党员深入组户,做群众土地流转思想工作,从源头化解了业主与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矛盾;在流转操作中,司法部门全程配合,免费给予养殖小区建设土地流转见证,做到公平、公正,避免出现合同纠纷,部分乡村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严格土地征用程序,保障了养殖小区建设用地量。
各县在新建华英养殖小区的过程中,通过流转土地的形式合理利用土地,既符合规避基本农田的政策要求,又使过去不适宜种植、土地产出率不高的土地资源有效升值,变成土地资本,不仅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又使群众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形成了养殖业发展和土地增值增收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