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元 李代龙 吴世萍
松柏翠色化和风,杨柳碧绦送佳讯。七月,激情四射的季节,它将春季星火般的希望燃烧成夏季燎原般的气势。
七月,捷报再次传来!2010年商城县参加高考考生9027人,其中,普通类考生8352人,艺术类考生675人。该县普通类本科进线人数4926人,艺术类本科进线人数254人,进线总人数达5180人。其中,普通类一本进线726人,二本以上进线2699人,三本以上进线4926人,该县普通高考本科进线人数首次突破5000人大关,本科进线率达58.97%,比全市本科进线率43.94%多15个百分点,比全省本科进线率36.3%多23个百分点,各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市第一,顺利蝉联全市“六连冠”。
“大别山下状元县”的美誉锦上添花,高考神话一页页不断被书写,商城县教育强县的品牌再次叫响豫南。商城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连续六年高考获得全市第一,而且本科进线率年均达到50%,在全省和其他18个地市屈指可数。是什么成就了商城县教育的传奇?是什么让这个边远县如此熠熠生辉?
人杰地灵,厚重文化传千年,尊师重教已成风
历史上,商城县南依吴楚,北抵中原,贯通南北思想,融汇豫楚文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清两代,商城学风淳厚,人文蔚起。明万历年间,全国13次会试,商城位于全省州、府、县第一;河南省14次乡试,商城又居全省之首。清嘉庆年间,考取进士数商城又为全省第一。光绪年间,商城进士又占全省鳌头。
近代,新型教育兴起,新思想、新文化在这里迅速传播。特别是抗战期间,许多教师、诗人、画家、作家等文人雅士来大别山避乱,省立开封中学迁至商城,许多教师在这里开科授课,粗犷豪放的北国文风、委婉细腻的南国风韵,在这里交汇融合。这里成为鄂、豫、皖三省边界的文化中心,三省边界许多青年来此求学,为商城以后的教育、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商城教育文化发展迅速,教育质量领豫南之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商城的各项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商城县在教育的投入上一直都是大手笔。该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如一地实施教育兴县战略,始终把教育“捧在胸口,举过头顶”,着力打造教育品牌。该县每年都把财政收入的80%以上用于教育,以“九五”期间为例,该县仅投入义务教育经费就达2.1亿元(当时全县的财政总收入每年才3000多万元),基本保证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校园和教学仪器的达标。
同时,商城县教体局一班人也通过多方努力,四处争取教育建设项目:新建了一大批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和餐厅楼,为36所农村初中安装了多媒体教室和卫星接收系统,为354所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安装了“三机一幕”(即电视机、DVD机、投影机、银幕)和卫星接收系统,全面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初步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基本满足了全县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该县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基本实现了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办学层次得到大幅度提升。
该县各职能部门更是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县委统战部多方努力,争取到台湾财团法人爱心第二春文教基金会在县高中设立“珍珠班”;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合会发起了“光彩事业同心助学工程”;县妇联向上级争取了“春蕾计划”;团县委实施了“希望工程”;县残联争取了“国家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