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目标,罗山县大胆创新,率先在全省探索并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新农保工作于去年5月11日正式启动,通过宣传发动,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重大成果。目前,全县参保农民总数达39.63万人,参保率达到91.2%,为符合条件的受益老人发放养老金4418.5万元,为全县农民建成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抢抓改革机遇
罗山县抢抓农村改革的机遇,把建立新农保制度作为创新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机制的重中之重,先行先试,快速“破题”。早在2007年,罗山县就抽调人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各乡镇调研,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意愿,掌握社情民意,同时,学习借鉴外地农村社会养老的成功经验。罗山县多次召开县四大班子联席会议和各阶层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2009年5月初,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罗山县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实施方案》等文件,确定了新农保制度的框架。方案坚持“保基本、广覆盖、能承受、好操作、可持续、易衔接”,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达到“政府能承担,农民能承受、利益能共享、制度能衔接、社会能和谐”的五项标准。
精心组织实施
为让这项惠民政策切实落到实处,罗山县强化宣传引导,精心组织实施,分四个阶段强力推进,新农保工作得以全面顺利实施。
(一)起步阶段抓示范。去年5月11日,该县召开了新农保工作动员大会,首先在每个乡镇选择2-3个基础条件好、党组织战斗力强的村先行示范,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二)推进阶段抓宣传。去年6月份是该县新农保的全面推进阶段,工作重点是宣传引导。该县在全县深入开展了“个十百千万”活动,提高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推进了新农保工作深入开展。(三)决胜阶段抓攻坚。去年6月底,罗山县只有57个村没有完成参保任务。通过深入了解情况和认真分析,该县决定,再用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五个一”活动,集中攻坚。(四)完善阶段抓衔接。国家、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后,该县结合国家和我省出台的新农保政策,对原来的新农保政策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政策内容。今年3月份又动员全县力量开展一次攻坚战,群众参保激情更加高涨,短短两个月就实现了新农保全覆盖。
成效十分明显
罗山县新农保工作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级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新闻媒体给予了诸多好评,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踊跃参保,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改善了民生,惠及了数十万农民群众。新农保制度的建立,让农民千百年来“老有所养”的愿望变成了现实。通过建立新农保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全县60多万农民编织了一张可靠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灾有所济”的保障目标,大大提升了全县农民的幸福指数。
——锤炼了干部,加强了基层党的建设。在开展新农保工作中,基层干部的作风得到了一次大检验,能力得到了一次大锻炼、创业热情得到了一次大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一次大巩固。
——弘扬了新风,彰显了社会和谐。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大范围、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全面、细致地了解社情民意,进一步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大融合。新农保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农村尊老敬老、扶老济困、团结互助的社会风气形成,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一次大的弘扬。
——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试验区建设新路。罗山县着力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民“老有所养”问题,并在实践中通过科学决策和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为全市乃至全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为农村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