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罗山县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示范带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奋勇争先的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八项改革,谋求六项突破,打好六场硬仗,力促该县试验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上半年,全县上下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风生水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新农保扩面提质,顺利实现与国家政策对接。目前,全县累计参保总人数达39.63万人,参保率达91.2%,发放养老金4418.5万元。医疗服务网络健全, 248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已全部投入使用,基本设备配备率100%,19个乡(镇)卫生院设施完备、运转正常,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优势互补,已初步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罗山模式”誉满全市乃至全省,集中供养率达到60%,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4.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6.65%。

二、农村土地流转全面推进。全县1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流转服务站达288个。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95.4万多亩,合同签订率达100%,其中耕地45.8万亩,林地38.7万亩,今年上半年新增5.5万多亩。流转耕地100亩以上的大户297个,今年上半年新增41户;林地500亩以上的大户162个,今年上半年新增19户。通过土地流转,开展规模经营,全县涌现出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蔬菜种植基地、种粮大户和养殖大户,如尤店乡建立了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周党镇莲花土地信用合作社流转耕地7090亩,与周口莲花集团签订生产订单。

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45家,涉及粮食、茶叶、蔬菜、水产、畜牧、农机、特种产业等多个领域,拥有社员户数3.8万多户,带动农户7万多户,覆盖农户达62%,今年上半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3家。大力兴办农机合作社,已有农机合作社32家。建成3个育秧工厂,满足了5.1万多亩机械插秧的需要。加强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成立了19家乡(镇)服务站、36家村级服务站点。通过制度创新,培育壮大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全县各类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到6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年产值10亿元,带动农户1.5万户,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3家(万林种猪、健民粮业、强盛集团),转化了全县近40%以上的农副产品,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农村金融体制不断创新。成立了罗山农村商业银行、市商业银行罗山支行以及4家担保机构,担保资金规模1.1749亿元,已担保0.348亿元。今年4月又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了罗山县泰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共成立了30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注册资金达871.6万元。截至6月底,全县财政用于农业支出达到330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7.72%,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投入增长幅度。共整合支农项目资金3000万元。县域金融机构不断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前6个月,该县各金融机构新增存款873065万元,新增贷款275448万元,新增存贷比为31.55%。创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模式,建立“农民自愿、筹资筹劳、政府奖补、资金引导、筹补结合、多元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今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621万元。

五、创业人才投身农村不断增多。目前,全县共有1689名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创业发展,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51名、企业人员131名、回归人员491人、科研院所等其他人员1011名,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4个、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179家,创建农业高效示范园17个,带动农户4.4万户。今年上半年,新增279人,引进5名教授级专家担任企业科技顾问,引进22名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服务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该县的畜牧业特色人才示范基地以5万元年薪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孟庆友教授为长年技术顾问,以10万元年薪聘请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黄正家为技术总监,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到基地服务。

六、城乡一体化步伐全面加快。2010年上半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以上,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4.5%以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上半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6%以上。农村环境和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新开工建设农民新村79个,其中,水、电、路配套,聚集人口在500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34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建设“五化三配套”达到100%;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建立了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65%;农村公路路肩培护任务完成率达到100%。对原有村镇规划进行修编,按照“整合自然村、确定中心村、抓好重点村”的思路,加快迁村并村步伐,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加快“空心村”治理。2010年上半年,县城新增人口3%以上。

七、文化引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该县形成了以灵山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何家冲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董寨、九里湖、石山湖、龙池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灵山吉祥茶园、潘新薮北茶园、朱堂保安寨茶场等为代表的茶文化,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享誉四方。吸引和新上文化旅游产业项目7个,其中县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投资5000多万元,庙仙官庄生态农业观光园和潘新申林薮北茶叶观光园投资2000多万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切实做好罗山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建立了县级图书馆1个、县级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农家书屋76个,藏书达11.4万册。

八、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目前,该县已在112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党支部33个,符合条件的应建尽建,辐射带动农户5.5万余户,已有19家规模以上非公经济组织成立了党组织。大力开展“设八员竞五星”活动,即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八篇文章,在每个党支部内设置土地中介、资金协调、协会引领、民主监督等八大员,通过科学设员、民主荐员、定员上岗、评比竞星,为农民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评比竞星采取五星制,有效激发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后进村活动。按照“五个好”村党组织的要求,集中力量对全县后进村进行集中整治,向每个后进村选派1名干部担任后进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积极开展创业富民活动。在村干部中开展以“带头创业、助民创业、引凤创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业”活动,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培植“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创业富民活动。

九、示范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今年以来,罗山县把示范村建设作为农村改革试验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抓手,在去年确定示范村的基础上,调整充实了65个三级示范村,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示范村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十有六好”的发展目标,为每个示范村科学制定蓝图。“五件实事”快速推进,各级示范村通过项目扶持、自筹资金等方式,加快饮水工程建设,让群众吃上安全方便的自来水。目前,已有城关镇赵园社区、彭新镇杨店村、铁铺乡九里村等16个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所有示范村新农保参保率平均达到95%以上,部份村参保率达到96%以上。除部分属城中村的示范村外,各级示范村依靠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或村组筹资修建的小水库、万方大塘、机井等灌溉设施,旱涝保收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农民新村按照规划及时启动,目前,楠杆镇楠杆村、铁铺乡九里村、灵山镇檀堆村等16个的农民新村已建成或一期已竣工;楠杆镇田堰村、彭新镇仁和村等20个农民新村已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华英农业”富民计划。楠杆镇张岗村、东铺乡杨店村等12个示范村共建设养殖小区20个,占地300亩,养殖规模达到24万只,高标准完成养殖小区建设任务。示范村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家超市、有线电视、社会保障等逐步完善,富民产业逐渐形成规模,环境卫生逐步好转,组织建设、公益服务、社会治安等发展态势良好。

十、试验区建设长效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罗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工作。今年上半年,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多次亲自督导试验区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召开7次试验区建设专题会。进一步细化领导分工,加强干部配备,加大资金投入,各种制度上墙,保证了试验区建设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多次组织精干人员下乡调研,总结农村改革的新鲜经验和各类典型,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有较重分量的新闻稿件6篇。及时上报工作信息,保证每周2条以上,在第一季度市试验办通报中排名第一。

题图:罗山县种粮大户吴文化流转的800亩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