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研究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是党和国家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延伸和具体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指导性。军分区系统处于军地结合部,要推进民兵预备役建设上台阶,就必须树立和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

一、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建设必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贯穿部队建设全过程,就是要进一步加深对军民融合思想的理解,只有认识提高了、思想统一了,才能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共识,在融合理念、融合思路、融合方式上来一个深刻转变,使寓军于民、军民团结、军地共赢等理念在头脑中深深扎根,从根本上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入开展。

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自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思想以来,各级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宣传,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谋求民兵预备役创新建设发展已成为各级的自觉行动。在双重领导、双重保障体制下开展工作,再不能够自己关起门来搞建设,万事不求人,进而导致出现“两张皮”现象,影响单位建设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就迫切需要在学习深化和成果转化上下更大工夫。要把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军民融合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内容突出出来,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理论轮训和基层思想教育,组织广大官兵深入学习领会内涵实质,准确把握实践要求。要加强深化学习教育,使广大官兵深刻认识到民兵预备役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人民战争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和带动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内在需要,牢固树立起军民融合式发展在民兵预备役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技术革命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利用国家经济社会资源加快国防和军队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从我国国情看,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对资源的需要,避免军地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从未来战争形态看,信息化战争对资源的需求数量大,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必须依托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在军民之间双向流动和转移,使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牵动作用,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方面工作做好了,就能把民兵预备役建设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供丰富资源和持续发展后劲。

军分区系统实行党管武装、双重领导体制,处于军地结合部,在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的问题上身处特殊地位,肩负特殊使命。因此,各级党委领导必须强化融合式发展的意识,树立融合式发展的理念,学会在融合中求发展。必须积极探索新途径、拓展新内容,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确保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要引导地方各级领导明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关系国家发展、民族生存和主权独立的大问题,地方党委、政府在融合式发展上同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坚决克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把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筹划,同步推进,军地携起手来共谋发展。

二、切实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贯彻于民兵预备役建设全过程

作为军分区系统,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战略思想,重要的是紧贴单位建设实际,做到思考问题以实现军民融合为依据,谋划建设以实现军民融合为遵循,切实把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民兵预备役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党委领导工作的全部实践。

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民兵组织建设中,不断提高民兵编组质量。要积极顺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势,针对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金融危机形势下返乡民兵增多的实际,改进民兵编组方法,在编组范围上,由以农村为主向以城镇为主转变;在编组对象上,由注重年龄条件向注重专业素质转变,由忽视人员在位情况向重视人员在位情况转变;在编组顺序上,优先编组技术分队和平时担负任务重、战时遂行任务可能性大的重点分队;在编组方式上,实行普通兵员按行政区划编组和技术骨干扩大地域抽编、选编相结合。不断把编兵的范围向驻地高新技术产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人才密集、科技含量高的单位延伸,确保基干民兵队伍人员落实、素质提高、编组规范。要切实把民兵应急分队,尤其是维稳反恐、防汛防火、公共设施抢修、抗震救灾、防化救援等应急分队编实建强,确保各级都掌握一支齐装满员,能够随时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的应急力量。

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民兵教育训练中,切实增强民兵队伍遂行任务的能力。民兵预备役人员,亦民亦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担负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双重任务。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兵预备役建设要想有所发展,根本是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民兵的教育训练之中,打破以往固定僵化的思维方式,改变那种把民兵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就民兵抓民兵的做法,找准武装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处理好“民”和“兵”的关系,坚持好“富民”与“强军”的有机统一,既要在融入中做文章,又要从自身的特点规律出发,创造性地抓好民兵教育训练工作的落实。在民兵教育训练时间安排上,既可按照过去常规的时间进行落实,也可把教育训练时间调整为每年的乡镇、局委工作相对不忙的时段,尽量避免教育训练与日常工作的冲突。在教育训练的方式方法上,既要坚持运用好过去一些好的传统经验和做法,也要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和手段,特别是注重吸纳和借鉴社会上的科技成果和手段,拓展教育训练的内容,创新教育训练方法,积极探索网络化、社会化、基地化、模拟化教育训练的途径和路子,确保民兵教育训练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要把军民式融合发展贯穿到民兵预备役建设后勤保障中,努力提高武装工作综合保障效益。民兵工作建设发展,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关心支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贯穿到民兵预备役建设后勤保障中,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当前少数单位在协调民兵工作保障经费中存在的靠关系、靠感情办事的问题。作为地方党委、政府要根据当前民兵预备役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及时出台民兵工作经费保障方面的配套法规,按照“纳入预算、分级负担”的办法,建立“正常经费预算保障,大项经费专项保障,应急经费跟踪保障,经费随财政增长逐年增加”的“三保一增加”民兵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作为军分区系统,要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为国防后备力量提供广阔的服务平台,尤其是在生产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统筹考虑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切实打破军用与民用的壁垒,做到能利用现有资源的不另铺摊子、能综合利用的不另起炉灶,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方面资源,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投入最小化、产业最大化,不断提高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效益。

三、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方法路子

改革创新是新形势下推动民兵工作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七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四个创新”的要求。新形势下,要走出一条实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子,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根本的是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围绕扩大军民融合范围、提高军民融合层次、增强军民融合效益上下工夫、用气力、出成果。

要扩大军民融合的范围。融合式发展的内涵丰富、范围广泛,要求我们必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大纵深融合,做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战时防空要求,交通设施建设兼顾部队机动需要,装备技术发展搞好军民两用,重要产业发展注重军民兼容。后勤保障实现社会化服务,不断扩充融合式发展的领域和内容。这些年,我们信阳军分区积极协调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畅通工程”建设活动,新建改建驻信部队进出道路70多公里,总投资800多万元。我们还准备结合铁路客运专线新建工程,抓好军用路线、军用站台、军运备品库等国防项目落实,提高部队快速装载能力和输送能力。

要提高军民融合的层次。融合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更新观念,改变过去人拉肩扛的保障模式,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智力优势、信息优势,做到信息基础建设体现军事通信需要,传媒发展增加“三战”功能,依托社会资源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人才,发挥民用科技优势为部队战斗力生成服务,不断提升融合式发展水平。我们信阳军分区准备在市科技局、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动员中心,建立科技人才技术档案库。在全市遴选5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做好军民兼容型装备的科研、生产、技术动员准备工作等,提高国防动员的信息化水平。

要增强军民融合的双赢效益。融合是方法、发展是目的、双赢是动力,只有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实现军地“双赢”,才能融得深入、融得紧密、融得持久。这几年,我们按照平时战时结合、应急应战一体、经济军事兼顾、市场战场双赢的思路,针对信阳水库河流多、山区森林多、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实际,把成建制使用民兵当作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磨刀石”,展示民兵队伍形象的“大舞台”,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魅力信阳”、“平安豫南”建设,在用兵中练兵、强兵,实现“富民”与“强军”的统一,谋求生产力与战斗力的同步提升。先后出动兵力4万多人次,参与地方维护稳定、抗洪抢险、抗雪救灾、支援部队四川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生产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