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声溜得圆。创办于1984年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历时26年、举办十三届。实践证明,该赛事已超越其本身的意义,成为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声乐人才、弘扬民族艺术、繁荣电视文娱、推动声乐事业的重要平台。观赏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挑剔的观众颇有微词——满台尽穿蓬蓬裙,服装雷同;人人都唱高音区,曲高八度(2010年6月17日《新民晚报》。“千人一面,服装雷同,万人一声,曲高八度,个性缺失……”这是声乐界有关专家的普遍看法。

笔者虽五音不全,也算是音乐爱好者,尤其赞同以上观点。笔者看来,惟其让广大观众领略到“特色各具,风格迥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天籁之音,才称得上是久负盛名的音乐大典。然而,本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确存在些微小瑕疵。

先说说歌声。其一,真声被规范,演唱似一人。穿着一样的蓬蓬裙,唱的却是《昭君出塞》、《丝绸之路》、《文成公主》、《美丽的西藏》……舞台上的打扮与歌声中的形象风马牛不相及,暴露出歌手们关注的是在舞台上如何炫靓,忽视了怎样表达歌曲的内涵。如此本末倒置,确实有悖电视大奖赛初衷。况且,分数高的选手演唱的歌曲,多半难度高、很规范,炫技式的高音是一个接一个,简直是曲高和寡,无法令听众产生共鸣,只能望着评委用分数来评判高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指出,歌手演唱出现的个性弱化现象,不仅在服装、表情等方面,“主要还是唱法问题。郭兰英、王昆、马玉涛等歌唱家的演唱,我们一听就能知道是谁在演唱,因为她们运用的是真声。现在音乐学府的声乐教学,重视的是混声,虽然很规范很科学,但弱化了每个人独有的真声。其结果当然就会千人一面。”

再谈谈唱法。一些观众则在央视网络社区中评道:“民族唱法比赛的选手,穿的是欧洲18世纪裙子,运用的是学自西方的美声规范,唱的是土不土、洋不洋的创作歌曲,所谓的民族唱法,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难怪作家、音乐评论家田青如此感叹:“女歌手们的歌声都一个样,连服装都是一个样子?连笑容、化妆、手势、眉毛甚至演出服装都是一个样。”因此他认为:“现在的民族唱法太单一了,需要向多元化发展;民族唱法中适当加一点美声唱法或戏曲唱法或其他民族唱法无可厚非。”“很难听出谁在演唱,甚至认不出谁是谁。缺少多样化,相当同质化。”剧作家、词作家阎肃也认为:“强调规范,提倡一种唱法,不符合百花齐放的规律。”

最后聊聊服饰。业内人士称,蓬蓬裙显得雍容华贵、气质非凡,可遮掩歌手发力飙高音时的窘态。以清一色18世纪欧洲宫廷的大蓬蓬裙为演出服饰装扮,已成为当代女歌手喜爱的流行的演出服。但遗憾的是,你穿我穿大家穿,一样的打扮,遮掩的是个性,看不出民族风韵。阎肃对此也表示不满:“10个选手有9个这么打扮,也太缺少个性了。”诚然,演出服款式可以五彩斑斓,但是,那种“千人一声”的唱法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从本届青歌赛不难看出,由于太强调唱法的规范化以及唱法的统一,因此就造成歌手的唱法千篇一律,毫无个人风格特点可言,让人听了愈发生腻起来。其中,虽有个别歌手的唱法较为“另类”,但得分往往被评委们压得较低,让观众好不揪心!比如,再度杀入决赛舞台的民族歌手常思思与参加十三届时一样,仍然演绎新疆民歌《玛依拉变奏曲》,既有民族意蕴,又有地方风情,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同样参加过十三届的藏族歌手泽旺多吉,那是多么优秀的男高音!其演唱技巧、情感处理和舞台感觉同样出色,人气指数总是最高。可高高在上的评委们不领情,泽旺多吉居然进不了前6名。真不知,是观众的审美水平低,还是评委大人的打分问题?!

说起民族唱法,我就自然想到郭颂、胡松华、朱逢博、李谷一、李双江、蒋大为、殷秀梅、张也、祖海等,不少是在民族唱法中加了美声、戏曲或民间唱法,只需闻其声就知道演唱者姓甚名谁。特别是以“中国的夜莺”和“艺术长青树”而享誉国内外歌坛的朱逢博,因为大众记住了她的风格特点。就像沉稳干练的邢质斌、端庄高雅的杜宪,厚重大气的薛飞、平淡如水的罗京、字正腔圆的贺红梅、莺莺啼声的海霞……我们边吃饭边“听”《新闻联播》,就晓得是谁在出镜播音、谁在幕后解说。

作为一种文化,音乐需要的是传承、提炼与丰富,而不是一味的同质化。这里,笔者也鹦鹉学舌,姑且称呼参与大赛的歌手为同志。同志,既然为共同的目标而来,那么就该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唱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