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传亮
左宗棠,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名臣,近代史著名人物。左宗棠一生博学多识、雄才大略、功勋卓著,其奇闻轶事颇多,最令人玩味的是他的四幅对联。
第一副是写给自己的自勉联。左宗棠祖上七代都以教书为生,家境清贫。书香门第出生的他,从小就好学上进。20岁时参加湖南乡试而获中举人,之后三次赴京会试不中,左宗棠遂消除了科举功名之心,决定不再苦读八股,而以博览群书为己任,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24岁时他写了一幅自勉联,内容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以后的行动正如他联中所言,虽然清廉,但时刻关注着黎民的疾苦、关注着国家的兴衰。
第二副是写给陶澍的欢迎联。陶澍湖南安化人,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博学多才,德高望重,在吏治、漕运、盐务等方面多有建树,多次受到皇帝褒奖,在近代湖南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有一年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回家省亲路经醴陵作短暂停留,醴陵县令对对整个接待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同时还请主讲渌江书院的左宗棠在陶公下榻处写了一副欢迎联。左宗棠依据陶澍的心性、品行、业绩、皇帝对他的嘉奖、同乡对他的敬重等实际,写了一副欢迎联,上联是“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下联是“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家乡有一著名地点叫印心石,道光皇帝曾为陶澍书房题命“印心书屋”)。陶澍一见此联,感到十分贴切且气势不凡,心中暗暗吃惊,得知此联出自书院主讲左宗棠后,连夜召见。此次相见,陶对左“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不久,左宗棠进京再次参加会试落败,南归途中绕道南京拜访了两江总督陶澍,陶家对他热情接待。陶澍一有闲暇便与左宗棠探讨治国安民等方略,尤其在河工、吏治、军事、农事等方面交流颇多。越来越多的交流,陶澍对左宗棠有了更深的了解,认为左宗棠日后终成大器,会成为国之栋梁。在得知左宗棠有一幼女与自己儿子陶桄年龄相当时,欣然与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陶、左二人从此成了忘年交,左宗棠亦有机会阅读陶家的所有藏书,这为他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第三副是写给林则徐的挽联。林则徐曾任湖广总督等要职。他于1839年6月3日在广东虎门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销烟活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清廷以“糜饷劳师,办理不善”之罪名而被发配到新疆伊犁戌边。1847年谴戌伊犁释回后的林则徐被朝廷任命为云贵总督。1849年林则徐因病卸去云贵总督后回福建老家养病,在路过湖南长沙时左宗棠得以与之相见。在长沙停泊的一条小船上,林则徐接见了左宗棠,林则徐对左宗棠“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两人交谈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林则徐对新疆情况的介绍让左宗棠大开眼界,对左宗棠日后收复新疆产生了重大影响。左宗棠此次长沙拜访林则徐,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林则徐回老家后不久,广西发生了天地会起义,林则徐受命前往广西平乱,在行至广东普宁时不幸染病身亡。左宗棠闻讯后非常悲痛,挥书一联表示了自己对这位先贤的敬仰与惋惜。这副挽联的内容是“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第四副是写给曾国藩的挽联。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曾任兵部侍郎、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是晚清“扶大厦于将倾”的功臣。左宗棠先被湖南巡抚邀入幕府出谋划策,后又受邀入曾国藩湘军大营,作为智囊襄赞军务。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才干十分赏识,每次胜仗之后在上报朝廷的奏章中,左宗棠等有功人员都获得保举。十多年的战争磨练,湘军中大批优秀人才都脱颖而出,左宗棠亦因战功被曾国藩多次推荐,直至升任浙江巡抚。曾国藩对左宗棠有举荐之恩,左宗棠自然对曾国藩感恩载德,然而两人的关系却因湘军攻下南京后而产生了裂痕,以至于以后多年彼此没有书信往来。1864年7月湘军曾国荃部攻下了围困两年之久的南京,在曾家兄弟上报朝廷的捷报中,有“贼幼子洪天贵福死于战火”的奏报。可是事过不久,清廷得到左宗棠奏报,报告在江西石城抓到了洪天贵福,并请示如何处置。朝廷一边下旨对洪天贵福就地正法、验明正身,一边下旨切责曾家兄弟所奏不实,冒功领赏。曾家兄弟陷入了尴尬被动的境地,由此曾、左二人便产生了芥蒂。消灭太平天国后曾、左二人各有任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先平定回民叛乱,后收复新疆失地,为国家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建立了历史性的功绩。曾国藩由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剿灭捻军无果,后因天津教案的处置不当引起全国哗然,无奈又回两江总督,最后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就在曾国藩病逝前两年的一天,突然收到了左宗棠自西北写来的书信,信中有许多怀旧、感激、自责、期盼的内容。可能是英雄迟暮,亦或许是曾国藩的大度宽容,两人消除了前嫌又有了书信往来。在得知曾国藩病逝的消息时,左宗棠无限感慨,写下了“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的挽联。字里行间不仅道出了对曾国藩的赞许,也辩证的评价了两人之间的分歧,并且真诚地表达了我们谁也没有辜负自己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