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平
在桐柏山与大别山交界处的连绵群山中,一座毫不起眼的35千伏变电站静静地运行了25年,从那里输出的电能,照亮着方圆二三十公里的山区。而一位45岁的男子,则23年如一日,守护着这座山中小站。
这座小站,就是位于浉河区谭家河乡席家岭村的35千伏谭家河变电站。那位男子则是变电站站长,名叫徐强。
上任站长
徐强是在1987年9月27日到35千伏谭家河变电站上班的,从那天起,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变电站是1984年建成投运的,只有一台1000千伏安主变、3名员工(一位40多岁的男工,两位女工)。第二年,徐强就当上了站长。“因为我年轻,是党员,责任心强。”徐强这样解释他当上站长的原因。那一年,徐强刚刚23岁。
“谭家河变电站是当时原信阳县最好的变电站、红旗站,建设得好,环境也好,我当兵复员后,没想到能去那么好的单位上班。”如今提及当年事,徐强仍感慨万千,“能做一名电力职工,给山区老百姓带来光明,我感到非常光荣。”
到了变电站,徐强开始跟老师傅学习。第一次操作带电设备,徐强感觉“非常恐惧,不敢动”。在老师傅的注视下,他才小心翼翼地操作起来。当时,用电负荷小,经常压负荷,加上线路故障,变电站频频停电,这给了徐强以频繁操作的机会,他也很快熟悉了站内的各种操作,并且能独当一面了。
心系小站
那时,徐强家住谭家河乡街上,离变电站很近,有事没事就往小站跑,特别是在雷电交加的午夜,因为山区变电站平时无事,最怕打雷下雨。“在站里比较安心,听着主变压器哼哼,睡觉都睡得安稳。”徐强说。
2006年盛夏的一天夜里,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想到在站里值班的是两名女工,在家里的徐强一头钻进雨中,赶到离变站。果然就有事,一向安静的谭102开关柜,在雷雨中嗡嗡响,值班女工吓得赶紧向调度值班室报告,幸亏徐强及时赶到,她们才有了主心骨。“那是由雷电引起的谐振。”徐强解释说。
在小站的23年中,除了1988年和1991年,徐强有21年的大年三十是在站里度过的。1988年,他是普通员工;1991年,是他的新婚第一年。一开始,每逢大年夜他要去变电站,父亲都会不解地问:“怎么一到大年三十你就值班?”他平静地说:“就是不该我值班,我也得去。我在家里,心里不安。”后来,每逢大年夜他再去站里,父亲就沉默不语了。
从当上站长开始,徐强在席家岭村甚至整个谭家河乡一直都是名人,一旦哪天停电了,人们都会说:“是徐强停的电,找徐强去。”
2007年,徐强把家搬到了市内,休息时间仍是经常往站里跑,特别是遇到恶劣天气。那年夏秋之交的一个午夜,雷雨交加,站里突然停电,一片漆黑,站用电源开关怎么都合不上,这可急坏了值班员。徐强及时赶到站里,解决了问题。还有一次,仍是在大雨之夜,中央信号屏冲击继电器接点不复位,徐强打开盒盖,手动断开接点。
“我两天不去站里,心里就牵挂。”徐强说,他的这种心情“一是责任,二是感情”。
小站变迁
长年累月在站里值班,寂寞而且枯燥。徐强最初进站时,站里仅有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而且经常“罢工”,拍拍打打才工作片刻。很多个除夕夜,徐强在站内巡视设备、查看表盘之前,都会把一台袖珍录音机放在电视机前录音,待下半夜休息那会儿,再拿到耳边听听,算是“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2003年,站里才配备了一台21寸彩电。
时光荏苒,站里最初的3名老员工都退休了,又陆续来了5名新员工,与徐强一起守护山中小站。23年来,小站表面上一直都很安静,似乎没有任何改观,而在徐强眼里,小天地里有大乾坤,小站的变化翻天覆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主变增容改造。随着山区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变电站在1994年迎来了第一次增容,新增一台750千伏安主变。在随后的10年间,两台主变又连续多次增容,直到容量均为3150千伏安,完全能够满足当地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用电需求。
小站的第二个变化,是从1999年开始,两名值班员由先前的不分主值副值,到分设主值副值;而第三个变化则是再也不会停电了。
在小站上班,徐强一直把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有关规程操作。他清楚地记得在自己去变电站上班的第一天,两名值班员出现了一次误操作,虽然没造成严重后果,却还是让人捏了一把汗。此后,特别是在当上站长之后,徐强时刻都把安全和责任放在第一位,丝毫不敢松懈。“23年来,变电站没有出过一次事故,一直保持着先进站、红旗站的称号。”徐强说。
谈及23年的感受,徐强只说了一个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