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拱桥社区的文艺爱好者们正在文体活动室排练文艺节目。赵雪峰 摄
大拱桥社区的书画爱好者正在一起挥毫拨墨。赵雪峰 摄
大拱桥社区的老人们在文体活动室锻炼身体。赵雪峰 摄

(上接第一版)

“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够让社区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多年前就被誉为“信阳第一村”的大拱桥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社区大多数农民以种植蔬菜为主。随着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大拱桥社区农民基本退出农业生产,转入第三产业经营领域。针对这一情况,大拱桥社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先后创办了20多家集体企业。近年来,他们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现有集体企业进行全面改制,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集体收入不断增加。2009年,大拱桥社区实现社会总产值7.6亿元,企业实现产值7.5亿元;总收入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98元,上缴税收365万元。

“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够为社区办更多实事,才能够让群众享受更多实惠。”大拱桥社区党总书记林开祥和社区“两委”班子其他成员坚持一个执政理念,这就是:“农民失地不能失业,让每一名社区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为此,社区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全市一流的大拱桥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科技培训、再就业、社会救助、社保、计生、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服务,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投资280余万元建成大拱桥农业科技蔬菜示范园,采用现代化技术,生产精品菜、特色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针对土地急剧减少,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渐弱化的实际,社区党总支及时调整思路,对示范园进行转行转产,扶持群众发展养殖业和第三产业,新发展养殖专业户10户,使90%以上的农户有致富项目,初步实现了集体、群众同步富裕的目标。目前,社区内已有96%的居民住上了楼房,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闭路电视覆盖率达100%。

近年来,大拱桥社区积极参与“六城联创”工作,着力建设宜居社区,从集体收入中拿出200多万元用于村组道路建设,修建各类公路10余公里,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投入500余万元用于村小学建设及村民合作医疗;投资300余万元,用于修建公厕、垃圾池、排水沟,并成立了10余人的创卫工作队,购置两台农用车,专门用来清运垃圾;对全村五保老人实行集体供养;建立起教育、计生奖励机制和社会救济救助机制,每年拿出10万余元实施奖励和救助;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三个共计7.5万平方米的居民小区,并进行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对村容、村貌全面进行了改造和整治;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立了治安巡逻队,建立了村、组治安联防、巡防网络,为社区居民编织了一道安全“防护网”。

“让居民活出精气神”

天一黑,大拱桥社区广场上便热闹起来,居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观看正在广场举办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人们随着欢快的舞曲跳起舞蹈,嘹亮的歌声在社区上空回荡,越来越多的居民自觉地融入到欢乐的海洋中……

“一定要让富裕起来的居民活出精气神!”大拱桥社区党总支一班人认为,社区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居民的精神生活,让生活在社区的每一名居民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于是,“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在大拱桥社区迅速开展起来;“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相继成立;“遵纪守法户”、“五好文明家庭”和“双文明户”评选活动不断;“十佳党员”、“十佳青年民兵”、“十佳岗位能手”、“十佳青年标兵”、“十佳致富能手”等10个“十佳”评选表彰活动从未间断,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为加大文化宣传阵地建设,社区投入10万余元建成文体活动室、文化大院,购置了各种活动器材,组建了群众文艺宣传队,居民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并深入到各居民小区表演,既丰富了居民生活,又营造了文明向上的浓厚氛围。

大拱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林开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离不开广大居民的支持和参与。”为进一步保障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社区党总支将文明建设拓展到村民自治工作中,以扩大基层民主,先后制定了《村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逐项落到实处,坚持不懈,彻底将各项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得到大大增强,很快形成了全民参与村务工作和文明和谐建设工作的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大拱桥社区党总支被河南省委授予“先进五好支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多次被市委、浉河区区委授予“先进党支部”、“五好党支部”、“双强党支部”荣誉称号;社区党总支书记林开祥被浉河区区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连续10年被五星办事处党工委授予“优秀党员”荣誉称号。社区党总支真正成为群众信赖和拥护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市、区实施“城中村”改造等重大建设项目过程中,村、组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行“阳光征地”、“和谐拆迁”,依法、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着力维护群众利益,两年时间为市、区重大项目交付建设用地2000多亩,为推进城市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