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报》记者 宋 华 通讯员 王 军
伴随着河南省委、省政府点睛之笔的圈点挥就,2009年4月22日,“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终于宣告在信阳成立。
这一天,对于800万信阳老区人民来说,将永远是一个令人激动而又铭刻在心的日子!豫南的天空,云开万里;静水深流的南湾湖,犹如潜龙在渊,只等这个风云际会的时刻。
信阳市“试验区”内的10个县区,都铆足了劲,拿出击楫中流的决心,翘首起浪,欲试身手。
今天,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已走过一年的心路历程,“试验区”这三个字一时间竟成为最热门的政经词汇。那么,为什么要在信阳设立“试验区”?一年来,“试验区”的建设如何布局?都取得了哪些成就?信阳能否借此寻求突破发展的瓶颈?未来的蓝图如何勾画?
为此,本报记者远赴河南,深入信阳市“试验区”的有关县区,在风生水起的改革大潮中,感受着信阳的脉动,为您打开“试验区”巨变的神奇密码……
缘起:沉重的社会责任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信阳市从2008年年初开始,就一直在思考设立信阳新农村建设特区这件事,最初他们谋划的是要建新农村特区,后来有关领导和专家建议他们改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从此,他们一方面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申报,一方面积极地实践探索。
那么,信阳到底为什么要下决心争取在该市设立一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呢?
外界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该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其他一些复杂因素,使得这里的经济相对落后,要发展,就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而来自信阳官方的分析,也许更能反映“试验区”成立的真实背景和其肩负的历史使命。
其一,老区人民的生活现状催促他们改革。在历史上,信阳曾经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有30多万优秀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解放几十年来,尽管中央、省及各方面都给予了老区极大的关怀,基础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整体水平依旧落后,作为老区人民、老区干部,迫切要求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改革,信阳的决策者就深感对不起为革命英勇献身的30万儿女,对不起脚下这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
其二,农业大市的发展现实驱使他们改革。信阳农村在中央一系列精神指引下,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全国城乡差距的1∶1.8到现在城乡差距的1∶4.8,30多年过去了,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大包干使农民吃上了饭、吃饱了饭。那么,如何让农民真正吃好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呢?再者,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现在只剩下10年的时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因此,信阳的决策者认为,如果他们不下大力气把农村改革真正推向前进,信阳这个农业大市就会拖全省、全国的后腿。
其三,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舞他们改革。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信阳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到目前已经形成了220万人的农民工大军,成为冲击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