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民间有一句谚语,叫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正因为如此,感恩的故事才非常令人感动,感恩的人才非常令人敬佩。也正因为如此,“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便成为社会上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尺度,随时拿来去“丈量”人的日常行为,并以此去歌颂那些感恩的人,而我们也时常被这些感恩的人感动着。

《信阳日报》民生新闻就刊登了一则“身残不忘敬老助残”的感恩故事。据记者报道,自幼残疾的王翠莲,磨砺出了坚强、不服输、富有爱心的品格,她先后创办石灰厂、养殖场,都获得了成功。社会帮助了她,她义不容辞地回报社会,用自己创业挣来的全部积蓄,创办了马鞍山敬老院。当问及此举的目的时,她说:“做人应该多做善事、义事,社会帮助了残疾人,残疾人也应对社会有所作为。”作为感恩的人,她要“替天下儿女行孝,给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朴素的话语,真切的情意;感恩的行为,感动着社会!

这让笔者想到以前发生在青岛关于“微尘”的故事。家住平度市的许彦彦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医治,病情一直在恶化。彦彦的父母揣着所有的积蓄带着她来到青岛看病。但是,高昂的治疗费用几乎使彦彦失去了求生的希望。正当家人万分焦急的时候,一对青年男女来到病房,向守候在病床边的许妈妈询问彦彦的病情。随后,二人从提包里拿出20万元现金交给许妈妈,祝福彦彦能早日康复。许妈妈再三恳求他们留下姓名,可是两位年轻人只说自己是青岛的一名普通“微尘”。从那以后,在青岛,“微尘”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起初,“微尘”曾是青岛市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现在,“微尘”代表着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一种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陈敏说:“最初只是一种个人行为的爱心善举,却因其施恩不图报的美德唤醒了众人的爱心。就像小小的尘埃凝聚在一起,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进而演化成一种社会行为。”“微尘”感动着每一个青岛人,许多昔日“微尘”的受益者,今天也成为“微尘”群体中的一员。施恩不图报,受惠不忘恩,感恩的力量由此可见。

身残志不残的王翠莲记住了“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的古训,她不再要求社会照顾,反而以残疾之躯尽力感恩社会。“微尘”中也许有人并没有得到社会明显的恩惠,但他们却以一个人的良知去默默地感恩社会。感恩不但升华了他们,感恩也唤醒着每一个沉睡的灵魂。因为,感恩是一种精神上的宝藏,感恩是一种灵魂上的健康,感恩是一种无私的大爱,感恩是一种金子般的美德,感恩像花儿一样美丽绽放,感恩如歌声一般激人向上。难怪一首《感恩的心》会在那么多男女老少中间传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