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干部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市委选派300名机关干部到“双薄弱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就是把这些年轻干部放到重要岗位上,放在主战场上锻炼,让这些年轻干部茁壮成长。

基层是培养和锻炼干部的大学校、大熔炉。那里的事务虽然繁琐,但桩桩件件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那里的工作虽然细微,但事事处处关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农村、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各项工作都要亲历亲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快提高。大量情况表明,有过一定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一旦被选进上级党政机关,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时就会更了解实情,更符合实际。

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在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这是党的一贯用人导向,也是领导干部成长的科学规律。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都指出,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市委在动员会上也一再表示,只要能在这个战场上打硬仗、打胜仗的,放在其他岗位上也能够打硬仗、打胜仗的。这一次选派的机关干部到的都是“双薄弱村”,在这块阵地上行了,将来这些机关干部就会带班子,就会抓队伍,就会抓经济,就会抓发展,各级党委就要提拔,不受职数限制,放到重要岗位上。

基层是最丰富的“课堂”,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被选派的机关干部要想有所为、有所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所益,就应坚决克服贪图安逸、安于现状、小富即满的慵懒思想,到基层一线、到困难地方接受磨砺、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被选派的机关干部一定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能辜负市委的期望,做沈浩那样的干部,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共同为推进试验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