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前不久,笔者赴浙江新昌参加了一个茶业博览会开幕式,发现只有身披绶带的青年志愿者来回穿梭,嘉宾席上80%的座位都空着,没有整齐划一的队伍,没有清一色的礼仪小姐……笔者对江浙人的务实之风颇多感慨。

感慨尚未“退热”,又逢“热帖”:河北魏县举办第十届梨花节,从全县教育战线选拔年轻女教师作为礼仪、导游,还配有相关培训时的照片,遭到不少网友非议。而魏县“梨花办”回应称“并无不妥,当事老师是自愿的”。当地政府认为年轻教师素质高,而梨花节是展示魏县形象的一次机会(据2009年4月7日《潇湘晨报》)。河北的新鲜事并非独有。据2009年12月11日的《扬子晚报》载:常州外国语学校为了迎接检查,要求学生穿着春秋季校服,孩子都冻感冒了……

遥想在那梨花盛开的地方,有女教师充当的礼仪小姐,倒算是一道更加奇异的风景;回味江南学生隆冬时节着春秋季校服,不亚于一次乱穿衣的吉尼斯纪录。事实上,这不是把我们的孩子、人民的教师当做了道具吗?道具,为舶来词,泛指场景中任何装饰、布置用的可移动物件。物件,并非是指人。然而,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迎检、庆典之类的活动,总是把学生或者女性当做物件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由此想到,第十三届华表奖颁奖典礼上,整个颁奖典礼无不给人以繁琐冗长的印象,不仅有颁奖嘉宾,而且设置开奖嘉宾,甚至每组嘉宾一上台就三四个人。特别是那些颁奖典礼上的窈窕淑女,极尽浓妆艳抹,无不花枝招展,宛如风景一般,的确靓丽之极。甚至开奖、颁奖嘉宾,无论是长者,还是青年,一律都被靓丽女子陪伴引导登台,似乎嘉宾个个都已是东西不分,南北迷茫,老态龙钟者矣!

笔者不禁大喝一声:用得着这样吗?然而,现实生活中,偏偏就有人热衷于把别人当做道具,而且已成了习惯性的动作。姑妄言之,迎检、庆典之类,应该属于向权力献媚。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涵养灵魂的地方,与此无关的都应该走开。但遗憾的是,当前少数地方充满了铜臭味和功利思维,本来是培养人的地方,反倒成了害人的地方;本来是把孩子培养成精神高贵的人,却被庸俗沾染而沦为道具。

为何会出现把教师、孩子当做道具的现象?盖因权力之强悍,师生必须听命;还有,一些教育主政者缺乏公民意识,总是居高临下,充满着傲慢与训示,懂得却从不尊重教育,只见物不见人,只有功利没有长远。有识之士指出,新型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是:解放孩子,解放人,解放人的创造个性,解放人的一切潜能素质,向着每个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迈进。如果我们依然把他人当做器皿,只知灌输;当做下属,只知训示;当做道具,只知利用,我们又怎能奢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呢?我们又怎么期待教育孩子的人及其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呢?难道要把“当做道具”作为“专业”永远传承?所以,笔者上述絮叨,就教于读者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