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浉河区发展红茶“信阳红”的思考

浉河区人民政府区长 邵春杰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中心城区,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近年来通过大力引导扶持,浉河区茶产业的种植规模、品牌影响、经济社会效益都取得巨大进步,成绩背后也潜藏不足,发展红茶“信阳红”为浉河区茶产业开辟了新的道路,为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浉河区茶产业的辉煌与隐痛

浉河区种植茶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唐代,浉河茶就已成为贡茶。《唐·地理志》载“义阳(今浉河区)土贡品有茶”。当时为团茶,宋代改进为散茶,清代开始采用杀青揉条工艺制作毛尖茶。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强力推动下,浉河区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茶叶品牌享誉中外。浉河区地处秦岭至淮河分界线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是我国绿茶能够种植的最北端。“高山云雾出好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浉河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浉河茶超群的品质。“五云(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连云山、天云山)、两潭(白龙潭、黑龙潭)、一寨(何家寨)”是极品信阳毛尖的主产地。出产于浉河区的信阳毛尖茶,在国内外大型展评会上屡获殊荣。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5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同为我国三大著名绿茶。1990年在广州举行的国优名茶复评会上再获金奖,1999年在昆明世博会上获金奖,2007年在日本静冈县第二届世界绿茶大会上荣获两个最高金奖。2009年浉河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区”和“中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区”两项荣誉。在人民网主办的“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评选活动中,信阳毛尖产区荣膺“百姓信任的产茶地”称号。在2009年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信阳毛尖以31.7亿元的价值排在茶叶类首位。在刚刚结束的宁波“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活动中,浉河区送评的信阳毛尖又一次性获得了4个金奖。信阳毛尖已成为浉河区走出信阳、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二)茶叶规模快速扩张。通过政策驱动,近年浉河区茶叶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目前,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已达40.5万亩,开采面积近30万亩,年产干茶1177万公斤,涉茶产值达22.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大绿茶产区。茶产业成为浉河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茶叶收入已占到全区农民纯收入的1/3。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722元,分别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915元、1450元。茶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60余家,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茶叶企业200余家,以五云、文新、广义、金河园为代表的一批茶叶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三)生产方式加快改进。近年来,强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坚持施用有机肥料和无公害农药,有效保证了浉河茶的内在品质。建立了全区的茶叶质量检测机构,对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全区生态茶园达10万亩,有机认证茶园5万亩、无性系良种园5万亩。大力推广茶叶机械化生产,主要产茶乡镇50%以上农户实现茶叶机械或半机械化采摘、加工,大量农户拥有炒茶机、杀青机、揉捻机、修剪机等茶叶生产专用机械。

(四)茶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信阳已连续举办十八届茶文化节,每年茶文化节期间都开展茶道表演比赛、书画比赛、文艺汇演等一系列茶文化活动,有力弘扬了茶文化。积极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心城区建成一批茶文化气息浓郁的休闲广场、茶馆、茶艺馆等设施,使全区人民充分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无穷魅力,大大提升了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茶文化节还为经贸洽谈搭建了平台,仅在第十七届茶文化节暨“5+2”经济合作论坛上,浉河区就成功签约项目23个,签约金额达17.4亿元,连续两年位居信阳市首位。

浉河区茶产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难题和隐痛。一是夏秋茶弃采严重,茶叶单产偏低。由于夏秋茶与春茶价格悬殊,同样一片茶园,春茶价格往往是夏秋茶的十倍甚至数十倍不等。以产茶重点乡镇浉河港为例,据调查,夏秋时节,一个正常熟练程度的劳力平均每天可采摘芽头2.5斤左右,按2009年行情每斤鲜芽头30元计算,每天所得75元左右。如此收入对小户茶农采摘自家少量茶园尚可,但对种植大户来说,如果从外地请进采茶工,扣除采茶工每天的工资、食宿及往返车旅等费用,所剩廖廖无几。在夏秋农忙之季,再加上高温酷暑,上山采茶的劳动强度很大,很难招到足够采茶工,大量夏秋茶只能白白弃采。在非重点产茶乡镇,夏秋茶弃采现象还更严重一些。保守估算,全区每年因夏秋茶弃采而流失的经济效益达4亿元至6亿元。夏秋茶弃采造成茶叶单位面积产量偏低,浉河区目前茶叶单产不足80斤/亩,低于全国96斤/亩的平均水平和世界120斤/亩的平均水平,与日本等一些茶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二是茶产品比较单一,市场占有份额不大。浉河区目前80%都是用春季芽叶制作的中高档绿茶信阳毛尖,且呈现芽叶采摘越来越小、市场价格越来越高的“贵族化”趋势,高档信阳毛尖每斤售价逾千元,甚至数千元,远远超过大众消费水平,茶产业发展真有些“高处不胜寒”之感。信阳毛尖作为优质绿茶,素以“汤清、色绿、香浓”著称,但要保证这些品质特征,就给茶叶贮藏时限、地点、包装、温度、湿度都提出严格要求,贮藏一旦不到位,就会影响茶叶品质,出现跑色、串味甚至霉变等问题。此外因地域水质差异,用外地水冲泡信阳毛尖,其色、香、味远不及用信阳当地水所产生的效果。在产品深加工领域,虽有部分企业开始涉足茶多酚提取,茶饮料、茶糖果、茶食品等新产品开发,但在生产工艺、经营规模、品牌影响等方面都尚属起步。这些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信阳毛尖的销售范围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工工艺落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高档信阳毛尖对芽叶大小及采摘、炒制、烘焙、拣剔等生产过程有着严格要求,很多精细工艺只能依靠手工完成,这在客观上制约了浉河区茶产业工业化生产,茶叶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目前浉河区茶叶加工销售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数量虽有360余家,但是规模都不大,真正在产、加、销各领域起龙头带动的企业和组织屈指可数。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浉河区茶产业的做大做强。破解以上难题,发展以夏秋茶为主要原料的红茶势在必行。发展红茶饱含希望,通过大力发展红茶产业,让浉河茶宜绿则绿、宜红则红,使绿茶红茶相得益彰、比翼齐飞,共同推动浉河区茶产业发展壮大。

二、发展红茶“信阳红”的优势与迫切

中国是红茶的故乡,红茶是世界茶叶消费的主要品种,世界茶贸易70%以上是红茶。作为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第二大县区,浉河区理应在红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综合各方因素分析,浉河区当前发展红茶、进军红茶市场条件得天独厚,堪称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

(一)发展“信阳红”,浉河区占据“天时”。红茶是全发酵茶类,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加工后,水色和叶底均呈红色,故称红茶。研究表明,红茶具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热、消炎杀菌、养胃护胃、舒张血管等药理功能。2002年,美国医师协会发表利用10年对497名男性、540名女性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饮用红茶的人骨骼更加强壮,并认为是红茶中的多酚类在抑制破坏骨细胞物质方面发挥的功效。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实验证实,红茶具有较强的防治心梗效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国立脑神经医学院的联合调查发现,常喝红茶可减少华人患帕金森症的几率。受红茶文化影响及立顿、团宁等国际红茶企业的倡导,红茶消费群体在日益壮大,越来越多年轻人从热衷可乐、果汁的人群中加入到红茶消费队伍中来,许多都市白领都视喝红茶为健康和时尚。全球最大的红茶市场——肯尼亚,去年年底红茶价格创下近10年的新高。国内继乌龙茶、普洱茶热后,又掀起“红茶热”浪潮。2008年以来,我国红茶产量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今年年初,金骏眉、祁红等品种一度脱销。目前红茶在国内茶叶市场中的占有率仅5%左右,发展前景巨大。这样的市场环境为浉河区发展红茶、进军红茶市场提供了绝佳的入市机遇。

(二)发展“信阳红”,浉河区拥有“地利”。丰富的茶叶资源是发展红茶的基础,而生产红茶最适宜的原料是夏秋茶,因为夏秋季节的高温天气有利于茶多酚的合成。这一技术要求对浉河区无疑是极大的“地利”优势。浉河区茶产业现在最大的隐痛就是夏秋茶大量浪费、经济效益白白流失。据了解,目前在不影响茶树生长的前提下,一般茶园夏秋两季可采摘鲜叶3茬,每茬每亩约产鲜叶120斤左右,即每亩茶园夏秋两季可产鲜叶360斤。目前浉河区茶园开采面积已近30万亩,就是说,全区夏秋茶若全部被采摘,鲜叶总产量可达5.4万吨。根据正常的每4斤鲜叶加工制作1斤红茶的比例,全区红茶产量理论上可达到2700万斤。如果按目前市场中档价格每斤500元计算,浉河区红茶总产值将逾135亿元。这是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若能全部变为现实,浉河区将完全有能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尽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因此,发展红茶对于浉河区不愧为一场全新革命,做大做强红茶产业将彻底改变夏秋茶资源严重浪费现实,给全区人民带来的福祉不可限量。

(三)发展“信阳红”,浉河区具备“人和”。“人和”是做好任何事业的基础。当前浉河区发展红茶有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09年年底,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市视察时,明确提出信阳的夏秋茶要走出去,发展外向型的红茶品牌,并命名为“信阳红”。市委王铁书记在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强调,要求茶产业部门尽快拿出实施方案。浉河区对此高度重视,在《浉河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茶文化节前完成“信阳红”的初步研发任务。目前,浉河区红茶研发中心和红茶生产基地已挂牌成立,投资20万元购买的生产线已安装调试完毕,以年薪10万元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部到位,用春茶制作的红茶产品已研制成功,初样正在国家有关茶叶检测单位检审。还有更重要的是“人和”,即浉河区干部群众都已深刻认识到夏秋茶被浪费的现实必须设法改变,都意识到利用夏秋茶制作红茶的巨大潜力。大家的思想高度统一,都认为早发展红茶,茶农就会早受益;晚发展,就可能坐失良机。充足的资源禀赋与深厚的群众基础让红茶发展战略一经提出,就得到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经走访,茶叶加工销售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茶农对浉河区发展红茶“信阳红”的战略举措充满信心,大批长期喜爱浉河茶的消费者对浉河区开发红茶产品也充满期待。可以说,大力发展红茶、开拓红茶市场已是全区上下人心所向之事。

三、发展红茶“信阳红”的谋划与举措

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发展红茶对于浉河区是一个全新课题,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红茶产业,需要精心谋划,科学定位,高标准强力推进。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的引领扶持是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红茶产业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让我们对其再如何重视都不为过分。肯尼亚在短短二三十年间由非产茶国一跃成为世界产茶大国,研究者归结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对茶叶发展有力的引导和扶持。我们将切实加大对红茶产业的组织领导,成立高规格的红茶产业发展指挥部,赋予指挥部充分的人、财、物调控权,各产茶乡镇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抽调高素质、懂技术的人员充实到机构中。产品规模生产前,充分的市场调研至关重要。“金骏眉”、“祁红毛峰”也是新的红茶品牌,它们之所以一上市就迅速蹿红,且供不应求,就是得益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科学的营销规划。今年年初,我们已派相关人员到福建福鼎和安徽祁门等红茶产区进行学习考察。我们将继续组织专门班子,深入调查了解国内外红茶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和产品结构等要情,结合我区实际,尽快科学确定浉河区所生产红茶的产品档次、价格定位、主攻市场、消费人群、营销模式、预期目标等一系列最基础的产业规划。明确区茶办为全区红茶产业唯一综合管理部门,从一开始就坚决杜绝产业发展多头管理、品牌杂乱现象发生。设立红茶发展专项资金,采取直接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扶持红茶产业。大力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等支农项目资金,集中支持红茶产业发展。将红茶产业发展作为检验干部政绩的重要尺度,纳入区委、区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和干部常态化管理,实行年度考核奖惩。

(二)培育载体,推进产业化经营。与信阳毛尖的生产相比,红茶在制作加工环节对人工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许多红茶龙头企业的产加销过程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很高。因此,发展红茶为推动浉河区茶叶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注入了新的动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是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三大载体。浉河区做大做强红茶产业,必须培育这三大载体,依靠它们来拉动千家万户茶农投身红茶产业。浉河区红茶生产尚处启动阶段,龙头企业是空白。我们将主要采取三种方式来填补空白:一是嫁接。通过宣传动员和政策引导,吸引现有200余家茶叶企业参与红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此举可有效利用茶叶企业现有的市场影响和销售网络,以嫁接方式将红茶产品迅速推向市场。二是培育。鼓励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红茶产业,从中选择有实力、有前途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全力助其做大做强。同时以共同打造“信阳红”品牌为目标,推动区内中小茶叶企业通过兼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或拍卖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壮大企业规模。三是外引。产业发展离开外力很难壮大起来,发展外向型红茶产品更需要外力支持。我们将全力开展招商引资,以最大力度招引重点红茶产区龙头企业加盟浉河区。外来龙头企业带来的不仅有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更有理念、文化、模式等深层次价值,能为我们进军国际红茶市场提供向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化的第二大载体,与茶农的联系最为紧密,它们发展红茶获利越大,茶农的积极性就越高。为从一开始就避免区内红茶品牌各异、标准不一、各自为战的局面出现,我们将授权运行规范、辐射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组织使用“信阳红”品牌,进行红茶的生产加工销售。组织成立浉河区红茶产业发展联合社,推动各专业合作组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种管、统一包装、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六统一”,切实保护好“信阳红”品牌。种植大户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目前,全区茶叶种植面积60亩至100亩的大户有1500户以上,他们的夏秋茶浪费最严重,他们发展红茶的愿望也最迫切。我们将大力鼓励种植大户通过银行贷款、彼此联合或吸引外资等方式,兴办红茶企业,壮大“信阳红”生产加工销售队伍。

(三)强势宣传,打响“信阳红”品牌。现在是品牌经济时代,产品的品牌响,冲击力和震撼力就强,经济效益就高。近年来通过参加各项茶事评比、连续举办茶文化节等活动,信阳毛尖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极大提升,为“信阳红”上市后引起消费者关注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我们打响“信阳红”品牌积累了经验。我们将充分利用好这些无形资产,邀请国际一流的宣传策划企业对“信阳红”的品牌标识、包装设计、文化内涵、推广模式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方位的量身设计,从开始就将“信阳红”作为百年不变的金字品牌来打造。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等重大茶事活动,聘请文艺界知名人士充当“信阳红”品牌代言人,让产品尽快得到业界及消费者认可。将信阳国际茶文化节作为“信阳红”品牌宣传的重要平台,组织开展红茶论坛、优质红茶博览、展销、评比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红茶专家、知名人士到浉河区共商红茶发展大计。积极组织红茶企业、专业组织、营销大户联合进行“信阳红”品牌宣传,在主流媒体进行大范围、高频率的广告宣传,全力打造品牌的形象和影响力。大力引导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利用现有信阳毛尖销售网络,开设红茶专柜,构建通畅的内销网络,首先把内销市场做活。产品规模生产后,组织力量大力开辟国际市场,力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严格标准,确保“信阳红”品质优良。茶叶市场的竞争经时间涤荡后,最终都将归于品质的竞争。品质优者存,品质劣者汰,这是市场经济不易的法则。确保“信阳红”品质优良对浉河区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因为在消费者眼里,浉河区是以绿茶信阳毛尖著称的,新推出的红茶品质如何,他们心里是在打“问号”的。若“信阳红”品质过不了关、色香味得不到消费者认可,结果必然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再想发展,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确保“信阳红”品质优良是浉河区红茶产业“性命攸关”之事。我们将严把三个环节确保品质过关:一是严把生产环节。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的基础,良种出好叶,好叶出名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新茶园建设的政策扶持,对按标准新发展的集中连片良种茶园,政府给予茶种苗款补贴。引导新茶园采用无性系良种,加快中低产老茶园的良种化改造步伐。切实抓好农资源头管理,以绿色、生态、有机为方向,加快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推广茶叶机械,认真落实茶叶机械购置补贴,切实降低茶叶生产用工成本。二是严把加工环节。根据茶园分布状况,我们打算在沿产茶乡镇主干道两旁规划建设若干红茶、绿茶加工小区,统一设计加工厂房样式,引导茶叶加工企业向小区集聚。全面推行国家茶叶生产加工QS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凡从事红茶加工的企业或组织,必须取得茶叶生产许可证,坚决杜决“作坊式”生产加工红茶现象发生。狠抓产品包装,英国“立顿”公司本身不生产茶叶,他们就凭着把其他国家的茶叶加工包装后推向市场,却获得国际红茶第一品牌的美誉。我们将高度重视“信阳红”产品包装工艺设计,在确保品质安全的同时,务求外观美、形象好、品味高。三是严把销售环节。目前许多红茶产品假冒伪劣事件都发生在流通销售环节。我们将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成立浉河区茶叶质量检测中心。严格红茶生产的过程管理,推进产销履历验证制度,让消费者通过产品标签就可清楚看到“信阳红”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完整记录。强化产品质量监管,组织工商、质检、食品卫生等执法部门,对红茶流通销售环节实施分类打击,确保“信阳红”产品质量安全。

(五)精心谋划,大力开发茶文化资源。深厚的红茶文化是红茶消费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基石。不产茶叶的欧美却风靡红茶,缘起于欧洲上流社会饮用红茶所形成的一种特有文化,如英式下午茶等。现在浓郁的红茶文化愈发弥漫开来,在欧美甚至很多国人的审美中,喝红茶意寓尊贵、高雅与健康。浉河区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以前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主要着眼于绿茶的角度,红茶文化为我们深度开发这些资源提供了新视野和新维度。我们将坚持高起点、大手笔,全力做好红茶、绿茶文化挖掘、拓展、提升、结合的大文章,以文化的张力永葆浉河区红茶与绿茶的生命力。切实加大红茶产品宣传推广力度,让人们知晓红茶尤其是“信阳红”的特性、优点和功效,倡导广大消费者饮用“信阳红”。继续大力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增加红茶文化的授课内容。强化城区茶文化主题渲染,建设一批品位高雅、氛围浓郁的茶楼、茶馆、茶艺社,大力开展红茶的茶道、茶艺表演,引导人们了解红茶、欣赏红茶、饮用红茶。为彰显桂林山水文化而制作的《印象刘三姐》、为推广中原文化而编排的《东京梦华》都是有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典范,很值得学习借鉴。我们将组织专门班子对浉河区民间茶史、茶风、茶歌、茶舞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将具有感染力的史实编写成剧本,邀请影视企业将其拍摄制作成影视剧作品,让人们在欣赏电影、电视剧的同时领略浉河区的秀美山水、茶风茶韵。把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结合起来,重点打造好环南湾湖百里茶廊精品旅游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