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 鹏
洪河是淮河上的主要支流,流经淮滨县固城乡,而后一直向东,在王家坝与淮河汇合,流入洪泽湖然后注入长江,奔向大海。
自2000年以来,蔡振发由民办教师改行担任淮滨县固城乡邮政所邮递员,负责13个村以及乡直中学、乡直中心小学的报刊邮件投递任务,他在这里的邮路上每天奔波100余里,十年就是365000里路,相当于从淮河源头到终点走了近百个来回。
蔡振发自小跟着在淮滨县马集乡邮政所工作的舅舅生活。受到当投递员的舅舅的影响,他自小发誓,考大学时一定要考邮政专业学校,将来好接舅舅的班。然而天不遂人愿:高考时他仅以差几分的成绩落榜,后来只好回乡担任了村小学民办教师。在当教师的几年时间里,他一直尽力帮助乡里的邮递员做好邮递工作。在每年教育类报刊发行任务受阻时,他总是发挥与各学校教师关系较好的优势主动帮助邮递员开展工作。2000年,正值报刊大收订时,该乡邮政所邮递员因报刊发行任务迟迟完不成而自动辞职。当地邮政支局局长找到蔡振发,问他愿意不愿意临危受命,当一名邮递员?蔡振发果断地回答:“俺愿意,并且能干好!”
当晚,他将当邮递员的事情告诉了家人,并激动得一个晚上睡不好。也就是从那天晚上开始,他就开始琢磨如何为洪河滩上的4万多用户做好报刊发行和邮件投递工作。征订报刊时,公费订阅的用户少了他就面向私人用户征订,学校不订了就从学生中发展订阅对象。一段时间下来,他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他一点也不灰心,对着满怀犹豫,经常陪他熬到通宵的妻子说:“别着急,办法总比困难多。”
蔡振发接手邮递员工作时,骑的是一辆骑了五年的破自行车,那时各村之间虽然已修通了道路,但都是土路,雨天泥泥沟沟,晴天坑坑洼洼,甚是难行。13个村跑一个来回需要两天时间,而且乡里的两个学校天天都需要投递邮件。由于他向征订单位承诺了报刊的投递时间和数量,赢得了征订单位的信任,因此,报刊投递量大幅度上升,每次投递的报刊加上邮件有四五十公斤重。蔡振发每次蹬着破旧的自行车投递完报刊和邮件回到家里躺下就不想爬起来。但邮递员的职责要求,使他不能充分休息更不能晚起。2001年夏季,正是淮河流域洪水泛滥之时,他要到河湾村投递邮件和报刊,出发的时候洪河桥上还没涨水,等到了桥边,桥上已漫过齐腰深的水,不是桥上的栏杆拦着,他险些被卷进咆哮的洪水之中。由于路难行,直到下午3点多他才赶到河湾村的陈云先家。陈云先老两口都是六十多岁的人,因媳妇、女儿均在天津打工,急需孕检证明,几天前老人就叮嘱过蔡振发注意有没有他们的邮件。蔡振发答应他们:“一有你们的信件俺立即送来。”这天来到陈老汉家,蔡振发已是饥肠辘辘,老两口知道他没吃饭,赶紧下了两包方便面,并打了两个荷包蛋,给蔡振发吃。“这顿饭真是香喷喷啊!让俺终生难忘。”蔡振发说。
不久以后,由于邮政服务“三农”业务不断增加,蔡振发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车进行投递工作。有了摩托车,投递速度加快了,但蔡振发还是白天比鸡起得早,晚上比狗睡得迟。因为近年农村特快送汇、特快信件以及农资、酒水服务需求大增,蔡振发一天两个摩托车轮子连轴转仍是不得闲,就是大年三十也得像往日一样忙碌。2007年的除夕,天快黑了,附近村庄的人家已经放起了吃年夜饭前的鞭炮。黄岗村村民王威打电话给蔡振发说,要7件白酒。蔡振发顾不上和家人团聚,立即将王威需要的白酒送去。因为王威这些年通过承包责任田慢慢富了起来,日子过得不错,农闲之余好喝两口,是蔡振发长期服务的对象。为了朋友间的“长流水、不断线”,蔡振发毫不犹豫地满足他的需求。但因为匆忙之中忘了加油,蔡振发的摩托车走到半路熄火了。蔡振发急呀,不是着急家里人等自己,而是为王威等酒过年着急!最后,他只好从老乡家借来两个箩筐把酒挑到王威家。王威看留他不住,就拿出两瓶酒表示谢意,蔡振发却挑着空筐跑远了。等他推着摩托车回到家,已是深夜了,一家人吃年夜饭晚了一点,但蔡振发的心里却是快乐的。
每到报刊大收订时节,蔡振发更是披星戴月,忙得不亦乐乎,有时白天找不到人,只有晚上走村串户投递报刊和邮件。在固城乡这个以播种水稻、小麦为主,过去是被称为贡仓的地方,现在除了种粮的农民订阅报刊,还有一些养鸭、养羊的养殖户喜欢订一些农业科技类杂志,当地木业公司、面粉厂、打米厂等十几家企业也是报刊订阅的大户。报刊订阅数量增加了,投递的网点也增加了,但蔡振发还是不满足,他想方设法扩大征订范围。2006年,他找偏远的一个学校订阅报刊,但学校负责人迟迟不答应。学校负责人看他来的次数多了,就说:“俺请你喝一顿酒算俺们的多年交情,别找俺订报刊好不好?”后来有一天,为了给这位负责人送快件,蔡振发的摩托车由于路滑摔坏了,他的胳膊也摔伤了。他推着车子走了10多里路,到学校已是精疲力竭,连毛衣和外褂都湿透了,最后终于把这位负责人急需的快件送到了。这位负责人被蔡振发的精神感动了,毫不犹豫地订阅了一批报刊。此后,蔡振发与这位负责人的关系更密切了,每年订阅报刊这个学校总是第一个订。
蔡振发喜爱邮递工作,是因为它能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带来方便,是受老百姓尊重的一个职业。他父亲在他高中未毕业时就去世了,他的母亲一边种田一边靠做小买卖将他们弟兄5个拉扯大。那时,蔡振发的舅舅在淮滨县马集乡当邮递员,家庭条件稍好一些,有时给他们兄弟几个寄点衣服、食品、学习用品等之类的东西,都是托固城乡的邮递员义务送来,他母亲想留邮递员吃顿饭或喝口水都很难得,因为邮递员的工作性质不允许他在邮路上耽搁,蔡振发小时候心里就留下了邮递员为民办事的印象。
这些年,蔡振发在邮路上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从未误过一天班、少送一份邮件和报刊。近年,固城乡外出务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就是老人和孩子。老人们最关心的是远方的儿女的音讯、逢年过节儿女寄回的贴补家用的款项等。为了让这些老人和孩子放心,蔡振发不敢有一丝懈怠和放松。每份邮件都关系到一个家庭两地亲人的喜怒哀乐,当天到的邮件他当天必须处理完,才能放心。借着夜光,不会唱歌的他时常哼出的是《草原之夜》:“美丽的夜色多么沉静……”
固城乡是种植、养殖大乡,农民有科技种田,养殖致富的强烈愿望,各村的兽医也有利用科技方法为畜禽防病治病的要求,蔡振发经常向农村科技人才推荐《河南科技报》、《养猪杂志》、《南方养猪》等优秀科技期刊。这些靠科技发家致富的憨厚农民也没忘记他们的“绿衣使者”,每到年关杀猪宰羊时,总是给前来送邮件的蔡振发送一块肉让他带回去尝尝鲜,可蔡振发总是婉言谢绝:“邮政系统这几年待遇提高了,每月按时发工资,咋好意思沾你们的光呢?”
用心奉献,是这个洪河畔土生土长的邮递员工作的基本准则。当地百姓非常佩服他憨厚的性格,诚实的为人,朴实的作风,他们多次向上级部门写信称赞“俺们自己的投递员”,2007年以来,他连续三年被淮滨县邮政局表彰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蔡振发光荣地被省邮政公司授予“优秀投递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