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谁都是从娘胎里出来的,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只有得到基层的历练,才能使我们成就人生理想!”最近一段时间,记者结识了几位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被这批大学生“村官”的言行所感动,被这批大学生“村官”的朝气、锐气、志气所感染。当前,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而今,步入中年的知青直言不讳当年上山下乡给他们带来的创伤,同时也不无动情地追忆起那段特殊经历,堪称人生财富。首先,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国情,养成了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培养了体察民情、国情、世情,关切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希冀中国稳步发展的政治品格,尤其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实践中,他们会思考了,从乡亲们那儿学到了勤劳淳朴、坚忍不拔的精神。当然,他们并不否认农民身上还沉淀着沿袭下来的消极因素,也认识到农民才是维系中国社会生存的基石。时至今日,尽管返城多年,好多知青仍同农民朋友保持着割舍不断的无限深情。总之,知青在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过程中,在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当然,今日之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远非昔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况且,2009年4月,中组部等12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5条出路——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为大学生“村官”解除了后顾之忧,为他们的有序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要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官”选优、干好、流得动,使大学生“村官”工作良性循环、健康发展。(2010年1月31日《人民日报》)3月20日,李源潮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改善机关干部队伍结构,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机关干部从基层来。(2010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万丈高楼平地起……这,绝非是唱高调。哪一位官员不是由基层干起的呢?于信阳而言,毫无疑问,众多大学生村官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驰骋于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块“试验田”里,必将有所建树。为此,笔者向大学生“村官”敬“三言”:“扎根”。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选择担任“村官”的大学生,尽管大都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和招聘的优惠,那么只要扎下思想的根、洒下聪明的汗、留下才智的心,就无愧于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的称号——“村官”。“沉下”。事实上,不少入村大学生面临工作“深入”难,比如生活不习惯、关系处理难、专业不对口、缺乏认同感等,除了客观因素外,在于大学生“村官”普遍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想克服这些自身的局限性,只有融入农村、了解农村;想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必须沉下去。“拔高”。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大学生的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知识优势的发挥,大学生的心里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应对基层工作的能力。所以,提升能力很关键。
“工作到基层,理想才上乘”。不论是当“村官”,还是“乡官”、“县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将自己人生的追求定格在踏实履职、务实干事、勤勉为民,那就一定会赢得人们群众的爱戴与信赖,获得党组织的满意与认可,体会到个人的价值、幸福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