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征

“一年好景在春分,桃花杏花把艳争。悉数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对照以前自身的基层工作经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代知识型‘村官’的力量!”日前,平桥区明港工业管理区党委委员赵高峰对记者说的这番话,引得记者采访了几位大学生“村官”及其他们农村工作实践的事迹,这里采撷片段奉献给读者。

“群众的感激会令你激动”

在王寨村,记者见到毕业于河南政法干部学院法律系的“村官”严兰兰,她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我驻这个村,几乎‘学无所用’!”记者顿时一愣,赵高峰接过话茬:“王寨村村支两委班子强、作风硬,群众团结又和睦,基本没有出现过纷争,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一直是一类村。”这个村实行轮流坐班制度,一轮到村委会主任胡本全值班,不用通知,他总会按时到班。“工程上的大小事,靠电话‘遥控’着。”胡本全告诉记者,他是这样处理在外的工程。小严说:“不论乡村有事没事,胡村长绝不离乡出门。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战斗堡垒的作用。”

严兰兰一度自谋出路从事过医药经销,尽管不对路,毕竟尝过就业的艰难。她出生于秀美的南湾风景区,成长于家长的百般呵护下,深造于省会大城市。赵高峰说:“2008年,小严刚来乡下那会儿,无从下手,无所适从。每逢到村组、去区里办事,回来都是一脸的疲惫,行走在陌生而泥泞的乡间小道上,连周末回家都迈不开腿到车站坐车。没两年光景,现在她对农民的感情、对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的工作,特别是试验区建设,几乎像是换了个人,已全面地适应了……”小严说:“在王寨村,真是长了见识。”

小严还说:“给老百姓办一点好事,他们的感激会让你不安和激动。”王寨村东王组村民王汉东家境贫困,小严一边向村支两委反映,一边与乡民政等部门沟通,为王汉东办了低保手续。当王汉东第一次接到小严送上的150元低保金时,不停地道谢。“他连说了十来遍‘谢谢了!’”小严自豪地说。自己的农村工作感悟也成了媒体上的“豆腐块”。

“咋说也不能抵不过毛头娃娃啊!”

张军、黄俊分别是第一批、第二批大学生“村官”,都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一位专业是计算机,一位专业是法学。与其他登上了三尺讲台的同学所不同的是,他们先后被考录为“村官”,又不约而同地来到管理区雷寨村、才清村工作。而且,他们都是由家人陪送来乡下的。

闯荡过南粤大地,当过深圳市东莞恒盛电子公司经理助理,说起那段经历,张军感慨道:“时间不长,但对我也是一次锻炼。记得是2008年年初,父母硬是把我拽回来报考了家乡的‘村官’。” 2009年上半年,眼看着雷寨村的新农合工作进展缓慢,几乎要拖后腿了。心急如焚的张军主动请缨,一人包3个村民组,走田间、上地头、入庭院,挨家挨户宣讲新农合的政策,不到两个星期就完成了任务。问及秘诀,张军笑称:“一次不行,做两次;两次不行,做三次。无非是先和群众拉家常,自然就引入农合话题——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等新农合的现实与长远意义。雷寨组的任长宏大叔开始没有加入新农合,患病后眼瞅着别人害病都能报销了,羡慕得不得了,后来积极加入了新农合。现在他还跟我一起帮助做大伙儿的工作呢……”这样一来,村里的几个老干部都不好意思了,“咋说也不能抵不过毛头娃娃啊!”

广袤“试验田”上比翼飞

成为“村官”的黄俊并没有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而是始终怀揣“大部头”,总是见缝插针、孜孜不倦地学习,还两度赴外地参加公务员考录且进入面试程序。2010年1月,全市国道、省道整治专项清理活动开始后,黄俊所在的才清村任务占管理区的一半多。一些乡村干部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黄俊跟张军一样,主动请缨,一连数天,挨家挨户讲市、区有关国道、省道整治的政策,逐家逐户送宣传材料,终于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在广袤的田野上,张军、黄俊还收获了甜蜜爱情。黄俊与工作在肖王乡的“选调生干部”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张军与工作在胡店乡的“选调生干部”确定了恋爱关系。为此,三地的党政负责同志相互照面时还诙谐地说:“你们的‘民兵’‘收编’了我们的‘正规军’。”

“转眼间,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来我们这里已有3个年头了,今年又迎来第3批5名‘村官’。这样一来,管理区的8个村一举实现了村村有‘村官’的愿望。这个群体壮大了。”明港工业管理区党工委书记金涛告诉记者:“村官”初来乍到,的确需要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我们要求班子成员常常和他们聊天、谈心、交流,一块打篮球、一同去爬山、一道去踏青、一起搞调研。目前看来,“村官”的心静下来了,身子蹲下去了,将来一定会收获理想。在管理区机关,记者发现赵高峰撰写的一篇题为《与“村官”在一起》的心得体会:“与大学生‘村官’在一起,我也学会许多,会上网查阅资料、搜寻国内外最新动态了,还学会收发Email了……”“与大学生‘村官’在一起,感觉更年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