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手机用户反映,新买的手机没怎么使用就产生了不少上网费和下载费,查询时才发现自己开通了很多收费服务。
笔者调查了解到,这些手机其实在出厂时就被生产商绑定了收费信息,用户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被消费”陷阱。
不少消费者也抱怨难于维权,一方面,这些属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很难明确界定是自主消费还是“被消费”。而且,消费者大多不愿为几块钱或十几块钱去不断投诉或打官司。
五招防范手机“被消费”
一、修改按键功能设置。部分手机有自定义按键功能的设置,用户只需进入手机设置中,把那些按键的上网、信息定制等功能取消,设置回自己需要的功能键。
当然,也有很多“霸道”的山寨手机根本无法修改设置,这样只能通过“刷机”解决,也就是重装手机操作系统,这必须找有经验的人士帮助,消费者可以在网上手机论坛里寻求办法自主解决,或者去电脑城找一些手机档口来帮助“刷机”。
二、利用手机锁定键盘功能。消费者在不用手机的时候,或将手机放置在裤袋或包中的时候,可以开启锁定键盘功能,这样就不会因为误操作而产生收费。
三、一些对上网没有需求的消费者,不如取消手机上网功能。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设置关闭手机上网功能,或者拨打10086、10010等电话找人工服务,让他们帮你取消GPRS等上网功能。
四、不要随便打开短信或彩信中的网址链接,特别是谨慎下载应用程序。
五、定期检查自己的数据业务收费情况,特别是在月底前,消费者一定要拨打运营商热线查询自己的数据业务收费情况,发现有问题可及时取消。
(薛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