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 尘

经过世世代代信阳人的努力,“信阳毛尖”成为信阳人的自豪:它既是信阳人奉献给世人的“珍品”,更是不少信阳人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所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假如没有“信阳毛尖”,信阳在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将大打折扣。“信阳毛尖”这个品牌值得每一个信阳人悉心呵护。令人痛心的是:据3月19日《信阳日报》报道,真正的信阳毛尖茶树还未冒芽,“川芽”信阳毛尖已上市。

出现“茶树没冒芽,新茶已上市”的怪现象,责任在谁?问责的“板子”应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问责的应该是造假的茶农和收购假毛尖的一些茶叶公司。“三鹿”这个全国有名的乳制品名牌企业一夜间轰然倒下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造假。有一句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事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我们的茶农世世代代以种茶炒茶为生,茶叶公司也以多卖茶、卖好茶而生存和发展。如果大家都不珍惜信阳毛尖这块金字招牌,为了些许蝇头小利争相制假贩假,甚至不惜把外地的茶叶运到茶山上冒充信阳毛尖卖给外地人,让别人吃亏上当,更多的人在无法辨别真伪的情况下只好选择放弃。据调查,“10年前郑州茶叶市场上信阳毛尖的占有率大概在80%左右,而现在郑州的茶叶市场大都被铁观音、普洱等占领,信阳毛尖的份额最多只有30%了。”笔者认为,如果等到有一天信阳毛尖在消费者心目中不再成为一个名牌,那么这些靠“信阳毛尖”吃饭的茶农和茶叶公司现在的举动就是自断后路、自毁前程。

其次应该问责地方政府。作为一级政府,信阳毛尖主产区的乡镇党委、乡镇政府本应该对保护信阳毛尖的质量和信誉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和管理责任。本辖区内有多少茶园,产量多少,产值多少,这些领导们更应该了然于胸。而恰恰这些乡镇的茶农每年都大量外出炒制四川茶、湖北茶,并且大量运回用信阳工艺炒制的假冒信阳毛尖。位于东双河镇的茶叶市场离镇政府很近,对于这些“早产”、“增产”的“信阳毛尖”,镇党委、镇政府怎么会闻所未闻?如果明知存在这种情况却“睁只眼闭只眼”,那也只能说他们失职,或者是不作为。

再次,应当问责的是负有监管职能的部门。信阳毛尖的国家标准已于2009年的6月1日实施,“国标”详细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分级和实物标准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作为监管部门的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有法可依,理应理直气壮地依照“国标”要求实施管理。但是这些乡镇的茶叶市场上充斥大量外地茶叶,并堂而皇之地摆在柜台上叫卖却无人过问,不知道这些部门是如何监管茶叶市场的。

综上所述,从生产、流通、管理三个环节如果都能切实各负其责,严格把关,那么假冒信阳毛尖就会没有了市场,信阳毛尖产业才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