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胡巨成

在信阳市羊山新区,有一处“口”字形现代建筑十分显眼,因为从上面看,它就像一扇大窗户,又靠近“百花园”,因而它有一个雅致的学名叫“百花之窗”。

当地百姓却叫它“办事中心”。平均每天有6000人来这里办事,大到成片土地交易,小到市民医疗保险,这里许多事都能办,并且再难办的事一周内也能办结。

而它的标准名字则叫信阳市行政服务中心。去年9月,全省兄弟地市服务中心的主任都来这里调研,这里的鼎盛人气和有序管理令他们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震撼”。所以,大伙公推这里为18地市服务中心主任联席会的会长单位,并理所当然地成为河南省行政服务标准化的示范单位。

著名经济学家李开发来到这里,也深感震撼:“没想到革命老区还有这样规模的服务中心,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行政服务中心,全方位、全流程、全覆盖……”

去年11月,中纪委、监察部召开全国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座谈会,信阳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周强应邀出席,到会场他才知道,全国受邀的主任一共只有7人,而河南就他自己。

周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信阳市委、市政府的荣耀,是800万老区人民的荣耀。

民心工程 梧桐效应

1979年,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着力推进一项政府改革:让公民到政府办理有关事务时,只要在一个窗口申请,就能获得所需的全部服务。时称:政务大厅。

世纪之交,我国加入WTO。为迎接八面来风,不同层级的综合行政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市。可许多“政务大厅”却有名无实。多年来行政机关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惯性”让“一站式”、“一窗式”都流于形式。

信阳的“政务大厅”算起来也有10年历史,但真正担负自己使命却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2007年春,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市长郭瑞民分别带人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考察,昆山、顺德等地的“政务大厅”让他们兴奋不已。考察回来后,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办7件实事,建设新的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一件,并作为2008年市政府承诺的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同时列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信阳撤地建市十周年献礼工程。

决策者们思路清晰:作为内陆城市的信阳虽有山水之秀,但无地矿之利,打造良好的软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唯一选择,欲引凤凰来,先栽梧桐树!原来不到10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作秀可以,服务谈不上。

为此,市里主要领导三天两头泡在工地上,五层18000平方米行政服务中心于2008年4月8日动工,当年12月31日建成,9个月王铁督办100多次!

2009年1月18日,行政服务中心整体搬迁,全市工商、税务、公安、交通、规划、土地等50多个职能部门的办事人员同时进驻。至当年6月1日,已有68个部门、543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入中心。王铁亲自到中心现场办公,严令自本日起,未进中心的服务审批事项一周内要全部进来,任何单位、任何事项不能例外。否则追究单位一把手的责任,实行一票否决!

该进来的都进来了。到2009年底,市直77个部门、565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中心,原来18个部门的办事大厅统统关张歇业。这一年,新行政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办件160万人次,累计办结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46.85万件,日均办结近2000件,周办结率100%,即时办结率91.1%。服务中心的社会认知度、美誉度空前提升。上级领导、友邦来宾来信阳,都要来中心指导、考察。

这一年,信阳的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全市落地亿元以上项目69个,总投资额18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增长94.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一周办结 效能革命

今年春节,返乡农民工朱伟在市区购买一套二手房,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买卖双方到服务中心过户,仅用25分钟就办完了所有手续。在南方打工多年的朱伟感慨:“从这个服务窗口我们真正看到了家乡的希望。”

去年7月,信阳虹桥热力有限公司因管道紧急抢修,向市公共事业管理局申报临时占用挖掘城市道路,服务中心窗口受理申请后,相关人员冒着酷暑及时赶往现场查看,特事特办,当天受理、当天办结,及时解决了市民的燃眉之急。

这是记者从服务中心众多事例中随手拈来的两条。如今,类似这样的个人、企业在服务中心得到快捷、优质服务已成为一种常态。

和别的服务中心一样,这里也有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一揽子措施、一键通平台等多个“一”。但还有两个“一”是这里独有的。首先是“一流的理念”。中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用“3661”行政服务工程。(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