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我个人认为是,文本不妥,撰稿之错。照念不疑,主持之惰,把关不严,导演之过。”被誉为“鬼才”的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魏明伦最近“抖落”一条新闻:2月28日晚,央视一套播出了虎年元宵晚会,董卿当晚在主持节目时现场背了一首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shu)。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魏明伦看节目时,发现董卿在朗诵欧阳修这首诗词作品时,念错了一个字,本应该是“花市灯如昼(zhou)”,念成了书(shu)。魏明伦向来对主持人念错别字深恶痛绝,于是魏明伦立即通报媒体,为董卿纠错。第二天,全国很多家媒体都刊登了董卿念错字的消息。魏明伦说,这首词并不生僻,一个有正常文学修养的人,都应该知道。而董卿作为一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在公共场合念错字,是不应该的。这对观众,特别是上学的孩子,有误导作用。(2010年3月6日《华西都市报》)
这则“剧作家纠错,主持人道歉”的新闻故事算是好新闻!同时,笔者着实为魏明伦、董卿如此严谨治学的作风与态度所折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曾记得,2008年金秋时节,缘起于董卿在金鹰节开幕式上把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诗词说成是诗句,遂遭炮轰,沸沸扬扬,时称“诗词门”事件。此番元宵晚会,魏明伦为董卿纠错同时,谈及目前电视台主持人念错别字的现象,有些生气地说:“我天天看电视,各种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念错别字是家常便饭,应引起重视。”魏明伦不无担忧地说:“现在不少主持人的人文素养偏低,语汇贫乏,措辞过于粗鄙。少有含英咀华之士,更无振聋发聩之言,何时才能出现文采型主持人啊?如今名嘴们是嘴里仅有三寸不烂之舌、胸中却无万卷不朽之书。文采型主持人应是口才与文才德才兼备。”作为好友,对于揭董卿的短,魏明伦进一步解释:“我绝对不是故意要与董卿过意不去。这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我通过媒体为她纠错,我是对事不对人。”魏明伦补充说,董卿驾驭现场的能力,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但在元宵晚会上念错字,确实不应该。央视元宵晚会是录播的,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责任不在董卿一个人身上。董卿念的shu,应该是“书”。因为繁体字的“昼”和“书”,看起来非常相像,可能是打字员打错了。“我个人认为是,文本不妥,撰稿之错。照念不疑,主持之惰,把关不严,导演之过。”
剧作家所言极是。其实,董卿有短,并非有意为之。毕竟观众听到的“祸”系由“董口”出啊。如此,就有误导观众之嫌了。由此想到,央视新闻节目直播以来,播音员读错字的常识性问题,技术性差错偶有发生。2008年6月20日的晚间新闻节目,康辉居然把xxx“铊”(ta)中毒读成(tuo二声)但这丝毫未能影响到康辉担纲国庆60周年庆典的现场解说……这里,姑且不论“春晚”,举凡观赏过董卿主持的歌手大赛等,无不被她的学识、沉稳乃至驾驭现场的水平所折服。更令人佩服她的是:间或“口误”,尚能知错就改,闻过则喜,匡正视听,虚心接受观众的批评,难能可贵。
可以说,当今电视传媒百花园里,像董卿之流的文采型主持人寥若星辰,而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亟需孕育出更多的文采型主持人。但在坊间,也有不依不饶的好事者,什么“董卿出错,已不是一回两回”云云。殊不知,CCTV也有采、编、制、播各个环节上的惩戒措施,大可不必这般声讨。依我看,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的MFA艺术硕士、身为无数场次文娱包括直播节目“方丈”,董卿偶尔出现说错字、发错音的现象,实属难免,确实不该!“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换位思考,倘若换上尔等口诛笔伐者,恐怕难敌之矣!
从魏明伦先生与主持人董卿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同是从事文化艺术领域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如此之重、如此之大、如此之强、叫人钦佩之至!一时“口误”不要紧,要紧的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者的“口误”,就一定是可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