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除少部分高收入人选择了租住楼房外,绝大部分外来流动人口主要以租住民房、私房、工棚、地下室等形式居住。这种低租金的居住区一般都位于郊区或城乡结合部,能够满足外来流动人口低廉的生活成本需求。但是由于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面临拆迁改造,外来流动人口被迫经常搬家,这给他们造成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感觉。这个庞大的群体对城市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也很想有一个安定的工作、生活环境,他们也很想融入城市,但是城市没有接纳他们,却把他们边缘化,推向对立的一面。同样是在城市工作、奉献、付出,但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的社会地位、居住环境却有着天壤之别。

针对于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王刚提出了在外来流动人口流入地城市规划建设“外来流动人口公寓”小区的建议。由政府出资建造,按照廉租房标准建设。社区服务管理有专业化物业保障,设立具有行政职能的管理委员会,为住户提供包括入住、退租以及外来人员暂住登记手续在内的各种服务,把本土化社区管理概念运用到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建设之中。同时,适当地考虑并有针对性地结合外来流动人员的居住、消费、孩子就学、社会保障等客观需求,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整合土地、资金、房屋、教育等资源。

以北京为例,王刚谈起了这份建议的可操作性。他说,作为一个有着700多万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城市,仅仅依靠城乡居民出租个人房屋是无法满足这个庞大群体的居住需求的。为外来流动人口规划、建设一定数量、具备初步卫生条件和取暖条件的集中健康住宅,是政府改善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环境的责任体现。但在当前北京城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将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区建在城市住宅规划用地上,显然不太现实。从可操作角度考虑,以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为突破口,在城乡结合部暂不进行城市化开发的农村地区选择合适地点,规划、建设外来流动人口集中住宅,以取代现有聚居区违章建筑,不失为外来流动人口在京工作时的一种居住模式选择。

曾经也是城市外来流动人口之一的农民工王刚,如今早已融入了繁华的都市,但他从没有忘记那些和昔日的他一样,在城市中摸爬滚打却无法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只能借篱在城市的屋檐下,在求温与饱的生活中苦苦挣扎的那个群体。“解决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均有积极的意义。”他为这个群体呐喊和呼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