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标志着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追求。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高度发达的生态物质文明做基础,要求大力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国家生态良好。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承担着光荣使命。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这“四个地位”、“四大使命”,是我们党对林业认识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林业摆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随着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针对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的实际,国家明确要求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来维持碳平衡、调节全球气候。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压力日趋明显,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营造和培育森林,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控制、维持碳平衡的最有效措施。只要我们积极培育、科学经营、合理利用,森林就能够源源不断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巨大需求,有力地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适龄公民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株至5株。全社会的参与,是公民对享用森林生态、社会效益的一种回报。因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基本方针,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要不断丰富义务植树的形式,提高义务植树的尽责率。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推进。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好领导干部任期造林绿化和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增强适龄公民义务植树的法律意识和自觉性,教育广大市民关心爱护绿色生命,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要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重点抓好绿化示范村镇、环城防护林、城郊森林、绿化隔离带和森林公园建设,努力提高城乡结合部绿化美化水平。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奋斗目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推进国土绿化,是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不仅可以为全社会生产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具有特殊作用。让我们携起手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为建设生态文明而努力奋斗。